MPS

找Hi End的門檻?要返樸歸真?
就在這裡:NAD C368 Hybrid DAC 合併機

又是-部7千元多些的內置DAC合併機,市場上近年多的是(我不是嫌它Low end, 只是近年這類產品太多了);
吓!80瓦 X 2仲要D類放大?老實講,我一直對D類放大不太滿意(和數字上的力水不符,動態表現平板,部份更音色乾涸)…

求其駁起開下聲先吧…既然内置DAC, 由CD機Digital out以同軸線 直入試先…
咦,平衡度不錯,仲有啲暗勁;好,用電視的Analogue out煲一晚先。

翌日,力水明顯有進,隨便拿隻舊的DG 巴侖邦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意大利隨想曲聽下;
開始瞳孔放大:分析力很好!比以往用CD機自身輸出的任何時間都好!是七千多元的合併機內置DAC…? 雖非氣吞牛斗,但力量很有層次,動態也足夠,銅管的金屬光亮音色,定音鼓的基音很明暸,絕非以往D類放大给我的印象…

好!試盡你的能耐!
開張響宴轟盡高中低!
音量不是極大(90dB極限),但完全過關之餘,更令我坐定聽完全碟(我有十年以上冇聽完此碟,只試個别cut);大動態有Hiend味,低音分析力卓越,控制力也想象以外好,更把此錄音甜美-面反映出來!

以上序言有点誇張,但筆者當時實在的感受確實如此;開始正式介紹本機!

NAD(New Audio Dimension)創立近45年,成名作的3020合併機不知大家有無所聞? 筆者記得當年首次看報章的音響版,吸引了我看的就是一篇”三千元的合併機,NAD3020”, 只是小五生的筆者還以為”合併機”是一機有齊唱盤丶收擴音、卡式帶…
後來再望到同報的明發行廣告,才知是什麼回事。

NAD-直是走平靚正路線的品牌,3020當年的確是很流行的Best buy, 比英國的同級產品更平,也比同價日本機好聲;3020的成功,也奠定NAD的中堅產品傳承;2016年推出的C338(50Wx2), C368(80Wx2), C388(150Wx2)正是最新一代Classic系列的繼承者。

近年NAD很努力去開發數碼放大這-範疇,上一代的上級機M2全數碼放大合併機是初步集大成的作品,而把相關技術下放到Classic 系列,是2012年的C390DD; 但無論M2 或C390DD,都是叫好不叫座(傳統式放大的C375bee依然很受歡迎);客觀原因除了消費者仍未接受D類放大(相信只有音響工程師才瞭解數碼放大的潛力),技術支援也未足夠,而且的確當時大部份中下價的D類放大amp表現的確未能滿意(即使強如Dievialet的D-Premier也不敢全段數碼放大),OEM module也只有Ice power—家,成本也降不下…

直至荷蘭Hypex推出UcD (Universal Class D)module, 為業界提供多一個選擇外,其卓越性能更成了D類放大新標準,令更多品牌投入使用,成了D類放大的音質保證。

NAD首先採用Hypex的產品是2015年新-代Master系列的M22後级,和全數碼放大的M12前级配對,除了向當年的1020前/2020後级致敬,也代表NAD進入新的里程埤;而同用上Hypex技術的C368也在去年中推出.

新-代Classic系冠上了"Hybrid"(混種)-字在其類別中,表明了它們並不繼承C390DD的入門全數碼合併機類型;在此再解釋下Digital Direct全數碼放大的定義:由輸入開始,數碼輸入就直接轉成PWM訊號,而模擬輸入就先經A/D(模擬/數碼)轉換成PWM, 交由D類放大的開關脈衝放大推動喇叭;除了C390DD, NAD的M2和最新的M32,  也是這類的代表。

HYBRID的分别在C368來說,只內置了DAC,訊號照轉化為模擬訊號,經緩衝(buffer)後再進入D類放大。這明顯是造就Classic系列的售價维持(今代C368比上代同级的C375bee更便宜了少少!)Hiend新貴Aavik U300也是類似佈局。

廠方提供的資料很少,甚至說明書也需自行下載;DAC也沒提到是用那品牌,只提到是有8聲道24bit/192K的解碼能力(估計是ESS sabre的90XX系),有內置MM phono輸入,也沒有增益数字提供。
新-代Classic系列另一特色,是俱備上级master系列的MDC插咭槽。

MDC(Modular Design Construction)插槽廠方提供兩款Option購置的功能咭,-款是DD HDMI輸入咭,可直解HDMI輸入的兩聲道PCM24/192訊號,或1080P/60(3D)的Video by pass;
另-張是Blu OS作業系統的Streaming網上音樂網絡咭,標榜可直解近日炙手可熱的MQA高清streaming音樂。

以上大致便是C368的技術特點,跟著再說它的音響表現。

Set up上CD機主要是只用同軸的S/PDIF輸出直入C368解碼;已用CD機的Analogue out A/B比較過,不需考慮;analogue輸入對比digital直入明顯線條略模糊,音場層次也有不及。

先此聲明…C368依然不是大力士,在推Spendor D7期間甚至見它有點吃力(不要看D7靈敏度有90dB/W, 它最大音量達112dB SPL, 是需要點功率),但只要你聽音量不是常超過90dB以上,它完全滿足到有Hiend味的播放!如何有Hiend味?

就是失真少,動態變化明暸。以往D類放標榜的是高效率,理論上的低失真;但早期的D類放大就如我文首前面所述,呆板(動態起伏少),聲音乾涸(開义失真);但C368不止沒這些issue, 更把工作做得好好。文首的響宴全碟處理出色得便是例子。

再播這張"The Hollywood sound”, John Williams指揮LSO倫敦交響樂團,90年代Sony的SBM錄音。平衡度不佳的組合播此碟會聲音偏簿,音場空虛;C368表現出身價以上的營造,沒有上述問題之餘,切實反映此碟稍laid back的設定,但能量細節依然俱全,空間的層次感很好;"離不離箱?"當然無問題!

Tis 的Encore, 遇强愈强的錄音。又一次成張聽完。此碟多首人聲音樂微動態極複雜,表現得到時音樂感會好到不得了;而幾段姚珏的名小提琴,音色的差別,擦弦的質感,速度及分析力不足的放大器會聽不到的…信我,很多更貴的組合我見識過它們出醜。而C368又再一次給我驚喜…

蘇永康So I Sing 08’ Live, -張錄得不錯的本地現場錄音,蘇永康是本地最好音樂感(不只是技巧唱功)歌手之一,聽Live更見他的功架;C368沒有借助不少D類功放常依賴的純A類頭段放大以增加聲音質感,已能好好重播蘇永康的淳厚歌聲,而且不偏不倚;有冇味精?沒有,但就是好聽。

再爆-張紅魔鬼的骷髏之舞…深濶空間,天昏地暗的氣氛依然做到,但推D7的話,老實講,找150Wx2的C388洽當些。

綜合來說,C368能很忠實配合不同的音樂内容,古典的laid back, Jazz的能量,人聲的動人,而且失真真的很低,大音量也沒有化大及某些頻段出現"標"的情況,是位很氣定神閒的輕量級拳手。筆者也突然有感覺,若想返樸歸真,甚至退燒只聽音樂,一部C368已可滿足;
又常嫌Hiendy介紹的器材是Hi price的,筆者今次再一次介紹一件best buy的器材給大家,Hiend的門檻其實也是不高。

配搭方面,C368適合在100~150呎驅動各種書架喇叭,而且C368本身個性不重,各位可依個人喜好去選擇;至於小型座地tall boy喇叭,個人推介筆者早前介紹的Elac 247.3, Spendor的A系等都是易於驅動的小座地箱,C368會處理得很好。

咁有冇缺點?有呀,個display的資訊不太夠,我很想要的數碼輸入Sampling Rate也沒有。但C368已太抵了,它還有不錯的耳機輸出,又能接收籃芽音樂訊號,仲有電話apps控制界面下載…

對,它是MIC. 有問題嗎?就如它的前輩,MIT的3020,一樣風行世界。

 

試聽组合:
DENSEN B440+ CD機(Xlo LE cable analogue out)
Spendor D7 speakers(Real cable TDC 600)

P.S.: 今次有兩件附件的演出也有正面幫助:Neotech的NEVD 2001純銀數碼線(只千元左右!)和Graditech的Voima 1電源線(特别適合開關電源的器材,也只五千元有找)

後記:筆者已向標緻影音借入master系列最新的M32全數碼放大器,請留意稍後的報告!

 

http://www.hiendy.com/hifi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2695&extra=page%3D1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