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
如果大家有睇過小弟之前既Post, 又或者有上過headfidy望過下,相信大家都知道小弟是比較專注玩耳機的,但自從兩年多前擁有了自己的蝸居,便開始一并踏上兩聲道之路,一切彷彿是重新起步,由零開始。今日為什麼會寫呢篇分享文呢,主要原因是想分享一下作為一個半新手的心路歷程,相比起純器材介紹文,希望從用家的角度分享感受,給大家參考。

既然係由零開始,照道理應該是比容易選擇,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要求,計啱budget,再加上鎗王版主的從旁指引和引導,很順利便把自己的心儀器材一一購入。原本想是花了一個不少的預算去添置器材,元氣大傷的我,心諗都可玩一年半載吧!! 可是,世事往往那有這樣的順利,不管我怎樣去微調空間、喇叭擺位等等,都不能達到我心目中預期的效果。身邊也有朋友説我太心急要求太高,器材還未磨合便太早下定斷。我承認在多年玩耳機的歷練後,久而久之對聲音的要求也相對偏高,但現實的是出來的效果,被一隻價值近萬元的耳機和幾千蚊的播放器追上,難免心有不甘,更遑論其價錢是以倍數的差距。結果過我不夠幾個月後又把合併擴音器升級了,現在已經是用上了Luxman 509u這前旗艦合併機了,提升肯定有的,但也不如想像中的大,跟我的預期還有天大的距離,依然是心心不憤,唔通真係要上前後級? 不過坦白說,一個只有五百呎的市區蝸居,根本就容不下這樣的器材,不切實際,唔洗諗都知道行唔通。

如是者情況直到鎗王版主的介紹下,認識了馬sir,情況才開始慢慢有轉機。馬sir的大名查實一早已經聽聞過,只是一直未有機會拜訪,相信大家上得黎Hiendy,也一定不會對威馬覺得陌生,或者只笑是我識得太遲而已。

始初之進化,我的第一牛 (衡式隔離牛電處 Ultimate Isolator)

首先,好的音質也必先有好的電源,這是廢話,原因不用多說,所以小弟在家居裝修的時候已安排獨立電源,也換上了音響專用的金屬加碳纖牆插加Shunyata SR Z1插芯。一直以為已經暫時足夠,而音噪也能維持在極低的水平,但偏偏出來的效果是軟弱無力,動態和瞬變不足,缺乏焦點。如是者第一步便入手了威馬平衡式供電隔離牛,首先對我最大的好處是總共有六個輸出,對我只有一組獨立電和兩個插頭的人來說,非常實用,也省回買排插的費用。一個優質的排插動輙也數千元,這隻隔離牛也才花你幾千元。另外,它的總供電有1000va,足夠我除了AMP和DAC以外,同時插上streamer和ifi iUSB3.0也有大把空間,其他Network有關的就分到其他地方,以免有干擾。效果方面,我的感覺是用後有即時分別,總個音場最少退後兩呎,即是比之前深度多了兩呎,別看了這兩呎的距離,在聆聽空間前後不到10呎的地方,兩呎已經是超過20%了,即是音場有了20%的增加,在蝸居中更顯難能可貴。令外一個的明顯的分別是音量的承受能力大量提升,同一首歌,之前在音量10點到10半的位置已經開始覺得嘈耳,現在開到11點的位置也非常享受。小小題外話,威馬隔離牛上有一個小小的顯示,上面有電壓和電流等的相關信息,讓我終於意識我的電源問題在那裡,就是電壓。我屋企的電壓長期維持在212v-218v的水平,而且不時浮動,雖然有很朋友跟我說這個電壓水平是在可接受範圍,但見手上的器差不多全部都是230v的,你說那十幾volt的差距完全沒有影響器材發揮,我幾乎百分百不相信,而且之前這裡也有師兄分享過,在添置穩壓電處後,把電壓調在225v-230v能讓230v器材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但筆者的預算有限,期待威馬牌下一代電源產品也有同類型的功能,如果價錢在能力範圍内小弟必定入手。

二次進化,電源線篇 (Harmonica 電源線)

當有了隔離牛之後,我又怎會就停下來,雖說隔離牛已經阻隔了絕大部分的不良影響,但前端的電源線依然能起到調音的作用,而且能令整套系統音色更加一致,慳水慳力,我又怎會放過呢。可是,市面上品牌的電源線,五花八門,而且很多動不動已經五位數字,甚至六位也有,實質效果我都有聽過不少,本人認同的確是貴得有道理的,但實在是不捨得,因為花上器材的三份之一,甚至二份之一既價錢購置電源線的心理關口非一般的大,同樣預算可以買到好多件新野玩。如是者我又走去搵馬sir啦……哈哈。同佢講完我的要求和器材之後,佢二話不說取出Harmonica電源線,叫我攞番去慢慢試,最後結果當然大家都估到啦。我經常都說,插上的不以為意,好像有點兒改善,當你用上了一段時間後,到你取下來的時候,就見真章了。當我拔下這條電源線後,我便清楚知道它改善了什麼,原本上文純粹隔離牛的效果是音場變深了,而這條電源線是令音場變闊了,而且定位更加準確,空氣感更加明顯,分析力和細節都交足功課,並能適當地添上絲絲的泛音。如此表現,在大品牌上能有同等表現的,已經是不會是入門線的級數,如果要完勝它可能要去到高階的線才做到,不過價錢差距也會是幾何級數的倍數。最後的結論是,我用9秒9的速度把線重新接上。

繼續進化,地盒篇 (4N 純银電極「極致●銀」地盒 Ultimate Silver)

當然,我依然是貪玩的性格不甘平凡,而音場和分析力的改善也能滿足我的需求,接下來便在音質方面著手。上文提到,電源的改善令整體聲音更開揚、更寬闊,但還是未解決的是聲音仍然比較生硬,人聲感情不足而且停留在比較後的位置,好像躲藏在後面的感覺。而且在沒有接地盒的情況下,系統的表現是只懂大開,可是不懂大合,有些放出去但收不回來的感覺,我便意識到是控制力不足。當然我這個長期新手又搵野玩,這次的目標就是地盒了。小弟自問對地盒的認識不深,只是僅僅知道原理而已,但怎樣去玩就真是近乎零概念,因為在隨身播放的耳機界根本就無呢樣野,可能我孤陋寡聞,但最起碼我沒有見過有人出街聽歌要接地盒,當然,家用枱耳擴另計。最後我又再一次請教馬sir,地盒是怎樣玩的。結果,我又拿著一個威馬的中號銀地盒回家了。地盒接好後,效果比我預期中的大,而且地盒理論上不需要run-in熱身,只是接駁的地線需要run-in。這個地盒的有兩個插位,一個是普通插,一個是碳纖插。這個地盒的設計是可以用在電源上,配上電源地線可以在前端發揮最大的功效。在小弟的配置中,插電源位置的選擇有兩個,一是插在牆插的餘下位置,二是插在隔離牛的六個插位餘下的位置。當我AB比較後,發現插在電源近源頭的位置效果更好,因此我選擇插在牆插上。接上地盒後,整個音樂的氛圍更加聚焦,密度有明顯的提升,之前較為生硬的問題,得到明顯的改善。而且背景比之前更加寧靜,比以前聽到的細節更多,而且比之前開的音量可以再大兩格,控制力都沒有問題,而且音質更實在,能量的輸出更加線性,大聲聽又得,細聲聽亦得,動靜皆宜。 尤其是在聽古典音樂的時候,小提琴的像真程度最明顯,最煩人的毛刺感消失得無影無踪。

總結
這篇分享文沒有什麼技術成份,純屬希望可以分享到小弟的一些升級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給各位網友一個用家角度的參考,也感謝在升級過程中鎗王的指引和馬sir無私的知識分享,有高人指點,其實可以走少很多冤枉路。

在此時候,我終於可以坐下來安心享受音樂了。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