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用戶註冊
搜索
熱搜: hifi av 音樂
查看: 8993|回復: 9

[古典音樂] 郎朗--巴哈金寶變奏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0-31 18: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郎朗這張巴哈金寶變奏曲自推出後,一直爭論不休!
有樂評人認為它是垃圾,但亦有人認為娛樂性豐富,值得聽
91.5分鐘的破紀錄時間,我聽完後,覺得它仍然值得一聽(雖然我不是郎朗粉絲)
雖然它的時間長但聽來卻一點也不沉悶,娛樂性十足
基本上郎朗演奏時,快的地方比人快而慢的地方卻比人慢得多
而且他絕對不會放過玩裝飾音的機會,強弱音對比強烈,動態十足
有時候古典音樂搞搞新意思,也是好事。
MTXX_20201031_175813.jpg
發表於 2020-11-1 18:02:35 | 顯示全部樓層
這CD我未有,很想聽聽它。
見很多人討論這個演奏,有人說郎朗不跟Bach的規範,也有人說它演奏得得好,真是好壞參半。

容我發表少少個人意見,有人說Bach當年寫的譜根本上沒有很多注釋,大部份的所謂規範都是後人自以為是的幫Bach加上去,所以怎樣去演譯才是最正確呢?又有誰知道Bach當年想怎樣演譯呢?個人對音樂認識不深,只要好聽聽得舒服就覺是好演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0-11-1 20:4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c7 於 2020-11-2 09:53 編輯
banny_seng 發表於 2020-11-1 18:02
這CD我未有,很想聽聽它。
見很多人討論這個演奏,有人說郎朗不跟Bach的規範,也有人說它演奏得得好,真是 ...


小弟曾經好喜歡哥德堡變奏曲, 其中三個版本係比較喜歡. Murray Perahia演繹最工整, 現代演奏標準. András Schiff感覺上比較復古, 節奏感十分好, 個人最常聽2003版本. Glenn Gould徹頭徹尾就係一個天材藝術家, 行雲流水瀟灑演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問題只係你能否接受. 小弟喜歡1981年版. Angela Hewitt演繹都唔錯, 各個版本加上小弟聽咗過千次, 但係依然非常吸引.
8177IPT0H9L._AC_SL1424_.jpg

81KUV6LgpYL._SS500_.jpg

413vyGdYFcL._AC_.jpg

51N9QsPLuuL._AC_.jpg

Lang Lang演奏哥德堡變奏曲我覺得比較平庸, 唔太吸引. 有興趣可以去youtube聽下有興趣可以去youtube聽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GE1coeRa1FzgUQDxE6w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0-11-1 23:56:30 | 顯示全部樓層
kc7 發表於 2020-11-1 20:41
小弟曾經好喜歡哥德堡變奏曲, 其中三個版本係比較喜歡. Murray Perahia演繹最工整, 現代演奏標準. Andrá ...

多謝師兄的介紹,Glenn Gould好像最少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你介紹1981那個另一個好像是1955年錄音的,不知那個更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0-11-2 09:51: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c7 於 2020-11-2 09:57 編輯
banny_seng 發表於 2020-11-1 23:56
多謝師兄的介紹,Glenn Gould好像最少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你介紹1981那個另一個好像是1955年錄音的,不知 ...


1955年錄音母帶有破損可以係youtube聽下先, Gould只係用三十幾分鐘奏完真係好神奇. 1981版本錄音好些少正常節奏, Gould去世前一年, 可以感受佢心境好平靜, 技巧依然高超. 但係習慣依舊, 一邊彈一邊啍曲譜, 你可以係呢個版本中聽到.

Goldberg Variations最初係用harpsichord演奏, 有興趣可以聽下. Koopman 1987版本幾好.



András Schiff一氣呵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0-11-2 16:04: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aha12 於 2020-11-2 16:05 編輯

華裔鋼琴家嘅哥德堡變奏曲,可以上網試聽呢一張...

樸實精煉,全無冷場.
Screenshot_2020-11-02-15-56-09~2.pn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0-11-3 04:04:13 | 顯示全部樓層
haha12 發表於 2020-11-2 16:04
華裔鋼琴家嘅哥德堡變奏曲,可以上網試聽呢一張...

樸實精煉,全無冷場. ...

朱曉玫是唯一只彈巴哈作品的鋼琴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0-11-7 14:45: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AlexChan3@FB 於 2020-11-7 15:15 編輯

不,Harmonia Mundi 那品牌(世界和聲)還灌錄她演奏海頓和舒曼作品



616a5d9HRLL._SS500_.jpg
51E0He93R9L._SY400_.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0-11-7 15:43:02 | 顯示全部樓層
AlexChan3@FB 發表於 2020-11-7 14:45
不,Harmonia Mundi 那品牌(世界和聲)還灌錄她演奏海頓和舒曼作品

非常謝謝你的堤供,我會留意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1-5 20:03:57 | 顯示全部樓層
對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甚有研究的邵頌雄老師,對郎朗的新作作出以下的評價。本人認為評論客觀,只顧標奇立異便等如創新了嗎?

文章來源:https://hk.appledaily.com/column ... K5GPFLZG2XDTL27DZM/
發了二十八年的「郎朗夢」 - 邵頌雄

九月四日推出的《花木蘭》,據說是一封「對中國的情書」。但一向品味極為高雅的中國觀眾,對於這種質素的製作當然不會領情,網軍把電影批評得體無完膚,直斥電影的藝術水平低劣、誤解中國文化。無巧不成話,就在同一天,中國鋼琴家郎朗也推出了他演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專輯,雖不知算不算是「對德國的情書」,卻肯定是「藝術水平低劣、誤解德國文化」之作。「雜碎木蘭」與「豉油巴赫」竟在同一天問世,互相輝映。

天啊!堂堂一首《哥德堡變奏曲》被蹂躪至如斯境地,真的聞者傷心、聽者流淚。好不容易才把這個「史上最長」的錄音聽完,還自虐地把專輯所附的現場錄音聽了一遍,對於巴赫神曲被這樣的肆意塗鴉,實在黯然神傷。早幾年因寫作有關這首變奏曲的專著,不但花了長時間研究其曲式架構、對位設計,也聽了百餘張錄音;這許多錄音之中,即使成就有高有低,也從未見如郎朗那樣庸俗不堪的演奏。如此評價,並非出自甚麼「殖民種族歧視」。事實上,長駐中國的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盛原、旅居法國的中國鋼琴家朱曉玫,都灌錄過非常出色的《哥德堡》,前者法度嚴謹、處理細密,後者行雲流水、超然物外,風格雖異,卻都能以不同方式掌握巴赫作品的精神。郎朗的嘛,只能評價為矯揉造作、恣意歪曲、沉溺自戀、品味不高,當中僅有刻意營造的效果,而沒有深邃的音樂、沒有壯麗的架構、沒有高潔的靈魂。郎朗的藝術品味,屬於Richard Clayderman、Liberace之流,彈奏那類「抒情」作品,可謂天作之合,但用之於巴赫則顯得格格不入。
讀過網上一些「讚好」評論,謂郎朗呈現的是「個人化演繹」、「浪漫式詮釋」。對不起,配得上以個人風格演奏巴赫的讚譽者,是Glenn Gould、Wanda Landowska、Rosalyn Tureck,堪稱能以浪漫手法詮釋巴赫的,是Tatiana Nikolayeva、Peter Serkin、Grigory Sokolov,他們為這闋《哥德堡》留下了傳世名演,深入樂曲神髓之餘,亦展現出不同韻味的巴赫。「個人化」與「浪漫手法」不能作為亂彈曲解的藉口和遮羞布。至於說他技巧「精湛卓越」之類的讚美,我也不敢苟同。當然,如果郎朗沒有一定程度的鋼琴技術,是不可能攀上這個位置。然而,郎朗的技術偏重花巧,充滿猴戲雜耍般能引來一時注意的炫目效果,但距離出類拔萃的技巧大師之境尚遠。用以宣傳的第二十六變奏,郎朗彈得飛快,卻是不合情理的快。比較Tureck與Schiff的版本,兩人都多次灌錄《哥德堡》,所用時間分別約為2′15″和2′00″;郎朗呢?厲害了,只花了1′45″,但那大堆十六分音符,不論於速度和輕重,都彈得不夠平均,出現礙耳的個別音符顯得突兀無禮,整體效果如踉蹌而奔,仿似差利卓別靈黑白默片中調快了速度的滑稽動作。Gould所作的兩次經典錄音,同樣以超速彈出此段,卻能與其他變奏配合融為一體,而且粒粒音符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通透、平均有致,讀者不妨到YouTube搜尋比較,立時可知大師與庸手的分別。

郎朗的《哥德堡》,基本上就是把快的地方彈得比任何人快、慢的地方也比任何人慢;高昂處故作幽潛、低迴處卻如病態式的憂鬱;舞曲部份亢奮不已、佈滿無情敲打的和聲,卡農部份則鬆散無章、潰不成形。個別如第十五變奏的最後一個音符,遲遲不肯彈出,自以為深情,卻是不可理喻。總言之,整體處理上以「你估我唔到」的心態出發,標奇立異,難登大雅之堂。當中刻意彈出一般不會突顯的內聲部,不代表對樂曲結構有所體會;多加了一些裝飾音符,也不等同理解巴洛克時期的演奏風格。
今年二月,郎朗臨急抱佛腳地跟大師級鍵琴名家Andreas Staier上了六天課,然後於三月初,便於聖多瑪教堂演奏此曲。宣傳片中見到Staier對郎朗的彈奏,即使很基本的節奏也需作糾正,而郎朗則向Staier請教「巴赫作品可以彈多大聲」之類。Staier聽到這種程度的問題後,不期然流露出一個無奈表情,只客氣地以「應該彈多大聲便多大聲」含糊回應。可憐的Staier,便因為這六天的課而要為郎朗抬轎,成為唱片宣傳的一部分。
據說灌錄《哥德堡變奏曲》是郎朗自少的夢想。郎朗甚至豪言對此曲「練了二十八年」。說來動聽,但真有能力掌握這首樂曲的,不需要練二十八年。Konstantin Lifschitz彈奏此曲的第一個錄音時,才不過十四歲。比《哥德堡》更為艱澀複雜的《平均律集》,Sviatoslav Richter只花了一星期便自學全〈卷二〉十二首前奏與賦格,還背譜演出。所謂「練了二十八年」的宣傳伎倆,只有自暴其短。
長久於電影市場佔領導地位的荷李活,尚且由於製作《花木蘭》的因循和諂媚姿態、對政治倫理的冷酷淡漠,大大栽了一跤。郎朗以其淺薄庸劣的識見,企圖在德國文明的殿堂展現「話語權」,這樣的「郎朗夢」未免發得太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用戶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聯絡我們|刊登廣告|Hiendy.com 影音俱樂部 一個屬於音響愛好者的家

GMT+8, 2025-10-18 06:42 , Processed in 0.03933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