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用戶註冊
搜索
熱搜: hifi av 音樂
查看: 1458|回復: 41

[原聲大碟] 舊歡如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4-12-21 16:0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2 11:14 編輯

歡迎來到舊歡如夢的音樂國度,

以下是分享一些由小弟編寫的有關 Hi Fi 經典、靚聲 CD 天碟之趣味性文章,這些文章亦在一本舊影音週刊 ' AV 雙週' 專欄之中曾經刊登過,而當中的一些 CD 碟片,亦有可能你早已認識,又或是曾經擁有,不論你喜歡與否,或多或少也可能與本人有著相同的聆聽感覺。   這是因為;音樂是世上唯一最共通的一種語言,二來亦是匯聚了已往所有製作團隊之努力和文化成果。

以下所述的每一張 CD 碟片,小弟都是非常喜歡,在此為大家一起重溫,當中不知到有多少張專輯會令你有所共嗚? 又有多少會是同樣為你的所愛呢?

舊歡如夢,一曲難忘,當中又有多少張靚聲天碟為你所試機之樂用呢?


CCD.jpg




評分

3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6: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令人懊惱的一張 SACD

SACD 這個人所共知的名堂,相信也不用筆者再花筆墨去說了,然而它亦並不是甚麼的一個新鮮 CD 儲存格式,想起來也有十幾二十年了,自從歐美 CD 制造商逯逐宣報停止 SACD 的制作之下,唯一只剩下日本最大 SACD 之開發廠家 SONY 公司力撐到低,亦一道傳言 SACD 會日漸淡出,由其他更新的 audio CD格式代替,那不難令人替SA的存在價值而擔心。
實說而言 SA 雖是已有十多二十年歷史,但在其規格上來看仍是十分的優秀,DSD 24/192kHz 的取樣、0 ~ 120kHz 的超寬频域與高延展度,到現時來說仍然是數一數二的利害,然且隨着 SA 之發展進步,多層 Layer的光碟保存介面格式也應運而生了。 最早期的 SACD是單層單面的立體兩聲道Pure SACD,後來一些廠家把兩張CD和SACD 夾在一起,製成了一張別開生面的雙層雙面SACD+CD HYBRID碟片,有點像舊式的LD 大影碟之做法,不久之後又隨著雷射光頭的技術發展,單面多層的製作技術開發宣告成功,這樣不單只大大提高了 CD 碟片內數碼訊號資料的總儲存容量外,還可以複合多段式資訊構成多聲道的重播格式,增加了制作的創意空間,就如收錄現場大型交響樂表演的多角度音場實況。 不過在實用Hi Fi 音响而言這亦可能是多了一點,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音樂CD也是以 Live show 般的收錄,如在錄音室內混音製作的音樂產品,差不多全部都是基於Hi Fi立體兩聲道為製作標準,況且用家亦需要加改器材才能配合多聲道音樂的欣賞,而且多聲道的Hi Fi 全頻製作成本也是特別的高昂,因此我們在市面上能夠買得到的多聲道 SACD 也是少之又少,一般可以買到的只有 Hybrid 那一種罷了。
雖然盡管說得 SACD 怎樣前路茫茫壽終正寢,但卻又見到現時所有多用途的宇宙播放盆均是必備 SA 之功能,而且不少天價 SA 新盆亦不斷一一隆重面世,以至天碟軟件也是生生不絕,這樣SA 絕產的流言也實是令人不斷懷疑。 說到了 Hybrid 的 SACD ,筆者最近購入了一張颇令人煩惱的 SACD,碟名為 “MA on SA” 由 M.A. Recordings 公司製作發行,M .A.這品牌是於1988 年在日本成立,總工程師為 Garfinkle 來自加州,他非常愛好以日本器材做為鑑聽,特別偏愛於高透明度、高分析力的通透音色,因此在這張長違 181分鐘(足 3小時)的專輯之中全配用了天價的 Crystal Cable 作傳訊導線,超級的完美錄音、超長的播放時間、超級的器材考驗,使身為發燒高人的你不得不馬上擁有一張,不過請你在購買之前必先了解清楚, “MA on SA” 雖是 Hybrid SACD can play in all CD player,但它卻是與別不同的,當中之 SA 層是 108分鐘的 19 Track DSD stereo SACD錄音精選,另一Layer之 CD 層卻是 73 分鐘的13 Track 完全不同之 HQ PCM CD曲目,這即是說明如果各下手上的不是 SA 唱盆,不論怎樣貴為天高之身價之名器也只能聽到 “MA on SA” 當中的 73分鐘,其餘的 108分鐘只好無福消受,尤恐篤眼篤鼻淪為「雞肋」,不若不買就算,來個斬腳趾避沙蟲罷了。

52821671_2097047343682112_3605608887325032448_n.jpg

53249634_2097049253681921_8898363529329901568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6:3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1 16:36 編輯


Someday Somewhere Someone
某天、某地、某人 ~
一個資深的音樂人〝 a-Ming 〞

音樂帶給他饑、寒、溫、飽、喜、怒、哀、樂,就在某個地方,某人遇上了另外的某人,應該是好幾個愛好音樂的音樂工作者,就在某天、某地,他們錄製了這一張 CD,希望得到某人的欣賞、某人的支持,這一個某人可就是你 ……….
當每次欣賞亞明的音樂時,總都會被那悠悠情深之旋律感染,墜進了人世間蒼桑、辛酸甜苦的思海回憶之中,亞明在感情路上的所有跌碰遭遇,彷彿就在這十數首歌樂聲之中,以 Jazz的形式為你真摯地慢慢一一細訴,十三首昔日的經典盡訴了這個大男人半生漂泊的希噓。 而這一種熟熱的感覺,就正如同音响發燒的心路歷程一樣,想要玩 Hi Fi、 聽 Hi Fi 、買 Hi Fi 的男人總要暗渡陳倉,動員襪底之私己錢,盡灑奇謀地去逃避老婆大人的耳目指尖, 又或者是熟熱發燒的在行高手,卻但又奈何財力不足,只可遠而觀之,而當你錢財不是問題的時候,家裏的空間又不夠擺放心宜之器材,這正是心有餘之而力有不達,實是為男人的致痛矣。
亞明的 CD 作品不多,手頭上只有這一張「真空管高科技 Manly Lab的〝某天、某地、某人〞」,它以 20bit K2 Hyper Magnum Sound 格式制作,並且以 Manly Lab 的膽管母盆特別處理,令整體音色厚潤溫暖,強而有力的空氣漿性濃沃飽滿,簡簡單單的音樂配設,散發着現場 Live show 的氣氛感覺,令人有置身在酒吧夜店之感覺,不過亦因為像 Live 音樂一樣之風格,所以相對地對播放的器材質素就有著一定的要求,若果器材之表現未如理想的話,亞明的歌聲就會變得像在課堂誦讀書本的同學仔一樣,失去了平則音韻,蓼無生命氣悉,錯覺地還以為這位資深的音樂總鑑竟是不懂歌唱的。 因此,這張 CD 碟片若用以作測試器材的軟件,實是最理想不過的,而且又因為全碟歌曲都是以真空膽管來加工制作,順理成章地應該用膽管器材去播放欣賞,這就絕對會是最完美匹配相得益章了。
為何有以上的見解?這當然不是單憑片面的理由,也可說是經了一翻漂亮的機遇。
話說,一天在旺角某家唱片店中聽到這張音樂的播放,第一個跳出來的感覺是 “嘩,唱得那麼差?”,筆者當然不值一顧地轉身就走。 過了一會,碰巧的光臨友人的 DIY 工作室,他正在聆聽自家摩改的 2A3 真空管 2W x2的擴音器,這時候,同是一張亞明的 CD ,怎麼跟上次的感覺全不一樣,而且還相差得那麼遠,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之遙,亞明那份大男人的韻味竟赤裸裸的驚現,彷彿從喇叭裡發出的音色,也可以嗅到酒吧中那蒼桑的尼古丁香氣,也剎時使人明白不同的酒,也該配上恰宜之杯子,如若錯配上了,那縱有千年佳釀亦只得淪為粗酩,索而無味罷了。

42645920_1875495555837293_364967478792552448_n.jpg

42769450_1875495925837256_1677764803076030464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6:38: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1 16:39 編輯

75 打 300
傳承不容妥協的勇氣與堅持

話說一天, 在柏裕中心友人的音響店中, 偶爾地聽到一張音效極好的 CD 大碟, 追問之下原來是來自 “TAS” 的每年一輯的精選試音天碟, 而這一張就是今年最新的 “TAS 2011” , 當中精心挑選了去年14首最受人喜愛, 最令人再三回味的精彩樂曲, TAS公司更力邀了德國著名發燒級錄音製作大廠 “Stockfisch「老虎魚」” 進行母帶 Remastering 以及後期製作整理, 單憑這一點已是百分之百靚聲的保証。
話分兩頭, 請容筆者說一個故事, 這張 “TAS 2011” CD 在封面上一眼看去, 仿佛可有點像在旺角另一地方所見的日本 AV 「四仔」模樣, 皆因封面是一個裸體女人騎在馬上, 再用心一看其實這是一幅名叫 “Lady Godiva” 的名畫,由 “約翰•柯里爾(John Collier)” 在1898年前所繪。 這幅名畫之來由帶出了一個中世紀的傳奇故事, 為甚麼在那種極度保守的年代, 會有女子裸體走到街上呢?
傳說 “Lady Godiva戈黛娃夫人”是 “麥西亞伯爵利奧夫里克(Leofric, Earl of Mercia)”的妻子, 她的美麗是人所共知。而當時 “利奧夫里克” 是高雲地利市的統治者, 他施行苛政經常向市民們強加重稅, “戈黛娃夫人” 不斷為子民向丈夫求情希望收回成命, 但卻被丈夫頑固的拒絕。 後來這位 “利奧夫里克” 大人對妻子不斷的情求感到極之煩厭宣下了戲言, 只要夫人能夠裸體騎馬, 繞行市內的大小街道, 他便願意立即減免稅收。 “戈黛娃夫人” 為了人民福祉, 勇敢無懼地一口答應, 並依照他的說話去做, 於是 “利奧夫里克” 向全市宣告命令, 所有人民不准上街, 必需躲在屋內並拉下窗戶迴避, “戈黛娃夫人”赤裸身體, 只披着一頭長長秀髮, 騎在白馬之上繞行了全城街道, “利奧夫里克” 對夫人的勇敢、無私與愛民如子的行為大為感動, 當下遵守了他的諾言,赦免了全民的苛政重稅, 成為一時的佳話。
“TAS 2011” 之中一共收錄了十四首動聽的精彩樂曲, 有小品之作, 亦有動態凌厲的交響音樂, 為了進一步盡情地去欣賞, 筆者決定用上 「膽」與 「石」機去對比較量, 看看這張 “TAS 2011” 是「膽」好還是「石」機播放最為適合。械鬥的成員其一是用上了 McIntosh 的 MC275  75W x2 的膽管後級, 其二是 300W x2 的 MC302 晶體管後級功放, 同以 C2300 膽前作驅動, 喇叭則選用 Focal  Electra 1028Be 去配合, 第一首音樂即展示了膽機的惡夢, 隨著 “西西里舞曲”的曼妙旋律, 一支又一支的提琴交疊而出, 不時又殺出幾度牛根突擊變奏, 強如 150W 之MC275 此際亦被拖拉至「乾塘」, 亦見吃力之態, 而換過 MC302 「石機」一族, 就馬上齊齊整整如履平地, 正是大動態的迅變膽機有所不及。到了人聲的出場, 來自挪威的傳奇女歌手 “羅卡.透內芙” 那訣空靈漂逸的歌聲, 道別了昔日童話的時光。 久別相逢, 再見昔日舊情人的酸甜滋味, “溜走的光陰 多可笑” 訴說著丹麥歌手 “漢娜.鮑兒”與來自義大利西西里的性感男聲 “馬利歐”瀟灑而深情的奏譯, 膽管的威力此刻尤如水銀卸地, 並把石族的代表MC302 迫得節節敗退, 承接著這股威勢一直殺下,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小品、挪威的爵士女聲, 以至貝多雅的小提琴、風笛、豎琴與地道的手鼓, 那一板一眼、晶瑩通透、厚暖味甜的人情味感覺, 直令MC275 再下一城, 竟把先前領先300W 的「大隻佬」比下去了, 此刻的感動剎是奇妙, 面對強勢而不妥協, 勇敢面對, 尤似 “戈黛娃夫人” 的傳奇故事, 或是 “TAS” 那份堅持對傳達音樂的不滅熱情, 都在這美麗哀怨、幽雅醉人之樂章之中, 使你一一心領神會, 感動不已。

42666833_1874337542619761_6785516408865292288_n.jpg

42670952_1874343052619210_987640636091924480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6:42: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1 16:44 編輯


還記得我的小時候,下課了啦 ………

當我們每日忙忙碌碌的辛勤工作,時間就好像流水般悄悄地一分一刻地流逝,但當繁忙過後,人卻靜了下來,剎那間你會感到惘然困倦,但卻又不能孑然走去,拋下了身邊的一切一切,逃避到那綠野青幽無憂無慮的景地,大家只有摩摩酒杯回味著往日的美好快樂時光,又或者重溫一下兒時的舊物照片,漫漫沉醉地回憶一下,彷彿就回到小孩子的時候,重拾著那份溫馨愉快的感覺,藉以舒舒情懷,為自己減減壓力。  筆者早前在一些音樂活動之中,偶爾聽到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歌謠,令人重拾那份兒時感覺,想起了很多小時候歡欣的逸事,點點滴滴使人置身歌謠之中,歌者聲朗自然,充滿著淡淡鄉土溫情,他帶領著一班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溫馨快樂地高歌,唱出了一個個孩子的美夢,快樂地去看螢火蟲、去看天際的星星,快樂就要唱歌呢!
這張CD 的確很值得為你誠意推介,CD名字很簡單「阿淘和孩子〝下課啦 〞」,而阿淘卻是一個不折不扣天生的創作歌者,他對音樂的確非常熱忱,本在台灣新竹北埔南坑村一個小小的餐廳當上駐唱歌手,在每個周日的下午,都會拿著那個破舊的結他,走在這個北埔街上,那個已有百年歷史的大廟坪石板廣場上,朗朗的引腔高唱,純是為了興趣地唱,那些從未發表過的自創客家歌謠,鄉村裡面所有熟熱的面孔、公公婆婆、叔叔伯伯,和鄰家老幼,都會不約而同地帶著扇子和木椅,一起過來欣賞這小小、私人的音樂會,直至春水唱片出版公司的制作人,偶爾經過,欣賞了這個沒有刻意篇排的音樂會後,令他們非常感動,於是就這樣把阿淘的歌聲帶了出來,讓我們也能享受到這份純真而樸素的情懷,雖然這輯CD出版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可能你亦未必可以購買得到,但阿淘還有兩張筆者也很十分喜歡的CD作品,如「阿淘之歌」和「水上人」都非常清新動聽,盡管阿淘之客家歌聲你能聽得明白與否,而那股濃濃真摯的鄉裡故情卻定能把你深深的打動,然而另帶一提,這張〝下課啦〞的錄音制作,竟是教人十分驚喜,歌曲內阿淘清朗的嗓子和小朋友們高歌的每個位置,竟是那麽生動,那麽歷歷可見,發燒友們所謂之「數人頭」,就可以完全的明白了,彷彿孩子帶著天真燦爛的笑臉,歡欣地爬上木窗框上大聲的咸著〝下課啦〞!

35052767_614269862273179_3825798778120568832_n.jpg

34778659_614269925606506_8226181175907975168_n.jpg

34793152_614269995606499_622789718416818176_n.jpg

34744372_614270895606409_32191050466459648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6:45: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1 16:49 編輯


大 K 敲擊王

還記得今年的八月會展高級視聽展之中, 筆者在會場示範 Focal Scala限量版+ McIntosh 300W膽 Mono Block 的時候, 打了一張 Jazz 的敲擊樂曲子 “Jazz Variants”, 贏得不少歡呼叫好的掌聲, 直至如今亦常有朋友們找我問問那張CD大碟的名稱資料, 好讓自己去買它一張來重新回味。 然而一切一切的迴響餘韻, 都令一手一脚地去努力籌備的人老懷安慰, 這一首 “Jazz Variants” 其實早在一張名叫 “靚聲皇” 的發燒天碟中亦有收錄過, 是以也教筆者四處訪尋, 覓其原版真身, 而且又在每逢大 Show 前之際, 也都習慣花花時間, 走走大小碟鋪碰碰運氣去, 不過飽歷千山萬水怎也預料不到, 竟是相逢咫尺, 就在工作地方不遠的一處給遇上了, 這張CD 的名字叫做 “ LA BAMBA” ,出品自 “The O-Zone Percussion Group Gary Olmstead, “KLAVIER Record” 負責鑑製發行, 有被譽為 “世界首席錄音大師” 及 “黃金錄音大師” 的稱號之 “Bruce Leek” 親自主理, 尤合了超級爆柵與活潑細緻全在於一碟之中, 而 “KLAVIER Record” 公司以大大黃底的大階 “ K” 字作為封面公司Logo, 一眼就能夠馬上看得出來, 而全碟上下均以敲擊音樂為主, 就此就給人封了一個 “大 K 敲擊王” 的美譽。 當然, 在Hi Fi 發燒一族而言, 第 10 首的 “Jazz Variants” 是主打最愛, 鋪天蓋地的刺激衝程, 轟轟盪盪的、一陣陣震動褲管之厚實低頻此起彼落, 正所謂機不夠力或是喇叭不夠班者, 也得很易招來殺身之禍, 可是音量不夠又搔不到癢處, 此至成為了全碟最辣手的一 Cut 樂曲。 不過在創作者而言, 情歸之處卻又似不同, 正如碟子的名稱 “LA BAMBA” 一字 , 可在 CD中的第三 Cut找得到, 一看而和知這才是主打, 然而說到 “LA BAMBA” 大家可知其詞由來嗎 ?  “ LA BAMBA” 本是西班牙語, 是指一種舞蹈名為 “班巴舞” , 其風靡在墨西哥一帶地方, 當地的人通常都在節日和婚禮喜慶當中一起以“班巴” 樂曲載歌載舞。 而提到了“ LA BAMBA” 一曲不禁令筆者想起了另一個名人, “Ritchie Valens” 他是一個土生土長, 出生於墨西哥的一個非常貧苦家庭, 自小被此類民族音樂的分薰陶熱愛, 並把 “ LA BAMBA” 改編成拉丁的搖滾樂曲, 因而一炮而紅, 迅即走紅遍了世界, 然而當時他只僅得十七歲之年輕, 似是前途一片光明, 光宗耀祖, 不過好景不常, 就在1959年二月三日中,愛荷華梅森市的墜機意外,奪走了這位青年歌手的短暫而充滿多采多姿之生命, 才剛入行一年就發生如此致命的意外,確是教人不勝唏噓, 而且當時一同航班之中, 更有搖滾樂先驅 “Buddy Holly”以及 “The Big Bopper” 等超級歌星, 這可謂一不離二、二不離三, 樂壇之大災矣。

34827302_1709962455723938_2591038385380392960_n.jpg

34963310_1709962585723925_1987094249019015168_n.jpg

34752175_1709962815723902_4345464832816840704_n.jpg

34779038_1709962932390557_4499498766826471424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7: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1 17:07 編輯

一切就從鄧麗君的歌聲中開始

若果從資深 Hi Fi 發燒友的國度來說,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認定 鄧麗君 和 蔡琴 為女聲的標準代表,在 Hi Fi 測試與械鬥中不能缺少的人聲指標,和筆者的想法也不無多樣,因為這兩位大師的嗓子正是每一個音樂愛好者都能夠一聽已知她可是誰,特別是鄧麗君 ,就連很多外國人也都成為她歌聲的俘虜。 而在筆者而言更是百般感受,記得在年少從事錄音制作的時候,曾經在一間很小的制作公司工作,制作的都是賣往廟街和深水埗一帶較低銷費階層之產品,一般人稱作 「口水歌」 的代唱一族,當中亦有不少已經為人熟悉,例如自資出碟一曲黃小虎的夏金誠先生,如果你是八十後不認識他的話,那麼廟街歌王尹光先生你就沒可能不知到是誰。 當時筆者的工作不但要整理母帶,而所有公司內大小生產程序都要一一做齊,可以說是一腳踢的大打雜,老闆從一些小錄音室中收錄母盆,找來不少代唱的酒廊歌手,正是有潮流的就照做,吃其順水之利,不過大家可別誤會,「口水歌」跟「老翻」可不是一樣的,「老翻」是盜版實屬違法的,而「口水歌」則要先付版權費再由自己從新制作方可售賣,這是合法的,亦為買不起高昂價錢正版的好樂之人帶來了安慰恩物。 當時筆者每天除了要搞好當紅的如尹光、呂珊和蔣志光等等皇牌出品之外,閒來亦要整理舊存的母帶,因為當時保存用的是二分一吋開卷膠磁帶,若果不好好處理很容易就會發莓和甩磁粉老化壞掉,然而公司存庫之中存放最多的就是鄧麗君少女時還未走紅的舊有錄音,那首 “鳳陽花鼓” 少女的「雞仔聲」嗓子,孩子的稚氣教人久久亦難忙,每一天的在整理,每一日的反復檢聽,彷彿就和她慢慢的成為知己好友,亦開始更加喜歡她成熟了的歌聲。
直到現在她的嗓子聲線仍是刻骨銘心,所以每當筆者搞大型的音响 Show 時,鄧麗君 的歌曲正是最好的素材工具,作為一個最標準的調聲定點,而其中有一張 CD筆者特別喜歡使用的是 1995年 PolyGram 制作出版 25週年的 “鄧麗君精選” 雙 CD,雖然在錄音上不是甚麼先進格式,只是很普道不過的 16bit /  44.1 kHz 制作,但在音色上卻是出奇的標準,竟有如母盒的感覺,特別碟 1 中的第三首 “獨上西樓” 更是筆者致愛,因為不但音色好、歌者唱得好外,在歌曲開始的頭段更是動人的清唱,若把音量調至實際面對面說話時的大小,一個靚靚中位畫面就馬上清楚重現,確立了一個非常準確的基準藍本,對我們調較喇叭擺位與及掌握準確音色有著莫大的幫助,而且她的字正腔圓、甜美圓潤的聲線更可為你反影出影材原有的聲低,令你清楚在調較音色時有沒有少了或是過了火位,筆者當了這麼多年「 Hi Fi 佬」,手底下不少好碟絕版軟件不下其數,但是這一套鄧麗君精選仍是其中之一的最愛,不單只是代表一位偉大歌者的歲月留聲,更是情牽著我們昔日一起走過的生活故事。

33358628_1694027180650799_7384251737739100160_n.jpg

33527180_1694027270650790_1394982210687205376_n.jpg

33522901_1694027520650765_8740934101550235648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7:25: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1 17:29 編輯

八十前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相信不少年青一族都喜愛憧憬將來,追尋尚未觸及遇到的美麗夢想,這個對曾經是過來人的筆者來說當然也是非常了解不過的,而對於成長在六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朋友,或是更早一代的前輩們而言,往往都是喜愛暫忘現在倒逆回憶,回味著過往那些得意逸事與及曾經燦爛奪目過的風月往迹,一件舊物、一幅舊照,總教人愛不釋手珍而重之,閒來睹物好好地沉醉回味,又或者有的是當年未能如力擁有,到了如今才能有力追求饋集,雖是時移勢逆人物已渺,也會不惜一擲千金地去彌補當日之情懷缺失,就正如筆者的一位好朋友,他雖是四十多歲人但竟為了一個超合金鐵甲人玩具花上了萬多元去收購,別人都說他是玩物喪志,但筆者卻為他已完多年之舊夢而替他開心,況且連筆者家中的咸蛋超人一族也不知收集了多少個,直到現在已成為小兒的收藏珍品了。
說到了七、八十年代的老事,相信電視餸飯的日子很多人都可能曾經嘗過,不論年紀大、少,不論卡通片或電視台劇集,一直都令人津津回味,特別在吃晚飯時的無線劇集更是美味之餸菜上品,少去一晚街也不能少追一集劇,小孩子一聽到劇集的主題目就知到是時侯回家開飯了。
早前筆者到旺角某大 CD 舖閒逛,找到了一張很令人回憶的舊曲雜錦CD,碟名是 “香港無線電視台長篇電視劇” 主打歌曲是顧家輝先生作曲,黃占先生作詞,關菊英 主唱的 “狂潮” 主題曲, 再詳加細看之下竟有更多經典舊歌,如心有千千結、無花果、乘風破浪、猛龍特警隊等等家傳户曉的電視劇集名曲,更令筆者驚喜的竟有自己兒時喜愛的兒歌如彩虹化身俠、Q太郎、七海小英雄 ….. 等等,一看歌名已令人產生莫明的心動,兒時的歡笑樂聲剎那之間竟又再傳至耳邊,正是未聞曲樂聲已感心共鳴,此時此刻那會有不買之道理呢?
這張 CD 是99年由娛樂唱片有限公司重新制作,從 LP 黑膠所用的母帶作為制作本子,雖然既不是甚麼高級科技製作,音色方面亦不是特別玲瓏浮突肉感非常,但在音韻曲調之間卻充滿著溫暖飽滿的人情滋味,圓渾厚實的音樂氣氛就像聽到黑膠大碟之音效一樣,全無一般 CD的數碼感覺,而且更散發著無窮難言的親切感,這會是我們曾經一起渡過的愉快往惜,一起在這些美麗旋律陪伴之中成長,逐而不知不覺地一天一天、一點一滴地把它漸漸淡忘過去,直至這張 CD 再次轉動、再次响起,使那一切一切為生活而壓抑著的思緒,與潛藏在內心中赤子之情感,此際竟有如江河缺堤般一湧而瀉,直教故懷思念而感慨涕零。
好的音樂不單只應是娓娓動聽音色超凡,更應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仍能牽動心弦潮發思緒,幻化成最美好的詩篇回憶,這就是音樂的真正意義和真諦罷了。

53336798_2097010547019125_1580492959281840128_n.jpg

53509494_2097011713685675_1058280998296354816_n.jpg

53364380_2097011110352402_4751533391990489088_n.jpg

53267009_2097010310352482_6758273122069118976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1 17:49: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1 17:51 編輯


「煲機」不用走人了?

如果你是發燒友,就一定知到煲機碟是甚麼東西,煲機碟不論是 AV或是 Hi Fi,無論用任何的格式制作,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器材在最大效能之下運作,從而令所有部件在短時間之內發揮,能有效地進入最佳狀態,包括整個係統的每一成員,例如 CD 轉盆、D/A 解碼、擴音器、喇叭,甚至連接端子之線材也能多得到相同的受惠。
不過,大多煲機碟的內容,都是由不同之機械聲波頻率,與及粉紅噪音訊號所構成,以指定平衡之分貝輸出播放,而且頻率响應一般都會預設達到最大之上限,有的煲機碟更由 0 Hz至 110KHz之寬,因此只適合在專業廠家中使用,確實不是一種能夠令人舒服坐下來欣賞的Hi Fi軟件。
然而話雖是如此,亦有不少發燒用家樂於尋找這種特別的軟件,來突破器材之潛在效能,因為一般的音樂軟件在音域頻寬上之上限並不是那麽的大,所以煲機花時,正是有用上這些煲機軟件的需要,當中最為人知的有「喇叭花」和 「XLO」的煲機碟。
筆者曾認識一位住在圍村的朋友,他擁有一套很大型的喇叭系统,喇叭大型自然就難於服侍,又難「 Run in」,因此經常以煲機碟去煲機,如此之下這條村就經常出了一個怪現象,人去樓空卻出現怪聲,鄰家狗兒又不時亂吠亂跳,雞飛狗走只是為了煲靚 Hi Fi ,那真是使人啼笑皆非。
煲機碟就是這樣難聽,卻是又效用無窮,真教人又愛又恨,不過筆者早前經由 Top Muisc 公司的朋友介紹了一張名叫 〝Break in〞One step ahead to the top performance 的單層單面 SACD 煲機碟,由美國 ADD 喇叭公司與日本 Sony公司一同收錄制作,Top Muisc 公司鑑制發行,其內容並不與以往的煲機碟一樣,因為內裏所錄制的聲响音效,全部都以正常之常規樂器鳴奏產生,而且在工作數句上與舊有煲機碟完全相同,筆者亦反復地測試過,十分有效而且又並不難聽,因此我們以後煲機,在play on 煲機碟之後就不用再閃身離家避之則吉了。
PS:Break in 一碟乃單層單面之SACD,因此必須以 SACD Player 才能播放。

465058898_8583693061684142_3326951906477869749_n.jpg

465041523_8583693075017474_4418728210469946203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4-12-22 09:38:33 | 顯示全部樓層
👍🏻👍🏻👍🏻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0:42:15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支持呢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0:49: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2 10:52 編輯

天使的聲音 魔鬼的肆煉

如果各下自視為音响的發燒友一族,或許也會有萌生著到友人家處挑戰或踢館之意慾念頭,而手頭上總會收藏著三幾張辣手天碟以供踩場專用,若要每戰佔優必先知己知彼,所謂天時地理人和,如果時在 80 年 LP 黑膠年代,一張 TELARC 的 〈1812 〉 45轉黑膠碟就不能沒有,盡使一概名臂靚針聞風喪膽,只有少數天價名盤唱機才能數盡每一下火炮轟天之聲,到了90 年代「石機」盛行的時侯,竟又走出了兩種極端測試來,正是力量與溫柔的展鍊,日版的〈天下第一鼓〉與〈蔡琴老歌〉你就不能沒有,還有那張每次都播的 Eagles 的 〈Hotel California〉,如果你拿不出來你就不是夠班的玩家罷了。
那麼2000 年代又如何呢? 如今可是百花盡展的多方向年代,有的走向科技的尖端,數碼 Hi Fi 已走進了劃時代的境地,正是無碟勝有碟了,有的卻走向音响之源,以現今技術追逐原始風味,且令黑膠唱盤與真空玻璃膽管功放機奪空回歸,直教如筆者這等 Hi Fi 老鬼為之死灰復燃,發燒之心顫地又再生癢矣。 然而,有很多朋友迷上了小瓦數輸出的單端膽機那種古典通透、人情味温厚之聲韻口味,要踩這個場就當然不是帶一張 〈1812〉 或者〈天下第一鼓〉呢,此乃強人所難,又或是刻舟求劍愚者之舉,定必宜人見笑矣。  若要整蠱朋友,筆者可有更好的推介,這是一張錄音制作並不太過特別,但卻非常靚聲的 CD 大碟,那來自英國的三個孩子男高音〝The Choir Boys〞,是找遍了全英國 50 多間大教堂,甄選過百名 12 歲的兒童唱詩團,才發掘出三位出類拔萃的精英中的精英,他們憑著年幼的嗓線,引唱著高貴而通透的音色,音韻高處慾似沾著天際,清朗而跳脫塵俗,透明仿如天使環飛,頌讚著上主恩寵之音,CD大碟一共收錄了 15首歌曲,其中第 7首 〈Pie Jesu〉之中段歌者引腔提聲把嗓子推高上去,柔如橡皮帶一樣漸漸狠狠地拉緊,對於一般單端膽管小瓦功放而言,其水平輸出功率之迅間回復能力大多都是很不足夠的,那麼就會猛然出現失真現象,對機主來說這當然就不會是非常高興的事,只知到純潔可愛的天使片刻間竟幻變成兇猛可怕的鈎魂使者了。
PS: 若果有朋友是細瓦數膽管擴音器的發燒友,不妨帶這張〝The Choir Boys〞去捉弄他一下,因為這張 CD 的人聲延續即是中頻的 RMS (水平延續功率) 是長得有點嚇人,低功率的單端膽管機視為天敵,發生失真的機率極大,足夠令機主驚愕汗背呢。

464789243_8580106292042819_2593488123651798082_n.jpg

464925555_8580106288709486_5383685753885626881_n.jpg

464927355_8580106278709487_3979293282356320865_n.jpg

465033207_8580106262042822_7240240813261991195_n.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0:53: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2 10:56 編輯

貝多芬殺人事件

事發在 80 ~ 90年代,當其時候所謂一眾發燒人仕都愛搞搞 DIY ,自己動手去砌砌擴音機,摩摩改改喇叭揚聲器,或購置各方名牌器材硬件,再搜羅各樣上佳音樂軟件,一并集齊親朋同好,齊組音响器材格鬥爭雄大會,云云戰役之中,偶亦有爆出笑料。
然而,當時筆者正是眾矢之的也,每次一有戰事發生,小弟必被硬拉為席上之客,不是想把我打倒擊敗,就是想拿小弟作個評審主席,這樣雖說是個麻煩,但卻又是樂在其中,一切皆因是朋友們的比面吧。 相信當年那股激情,如今的年青朋友已是很難會理解得到呢。
“TELARC Digital” 這名字在當時的發燒行列可謂無人不知,美国Telarc唱片公司是我們熟悉的寶麗金和環球唱片集團代理的一家小型唱片公司, 也曾被釋名為〝泰拉克〞錄音制作公司,專注創作發燒數碼音樂,其中有幾張 CD 天碟更是令人聞風膽喪,例如其中有收錄不同真實火炮聲的 1812 、有不同爆破、槍聲及敲擊音效的 〝EIN Straussfest〞Waltzes , Polkas & Marches of the STRAUSS Family ……. 等等,摧毀了不少音响器材,令不少發燒友人們津津樂道。
不過,殺傷力最大的卻並不是前者所述的,那可以數到這一張 CD了,〝Beethoven or Bust〞江湖混號〝電子貝多芬〞,內容包括了 13首家喻戶曉的貝多芬經典名作,全部皆以電子音樂編奏,如果你是傳統正式的古典樂發燒人,這碟對你而言必是索而無味,不值一顧,但是那亦可能 Telarc 跟你開了個玩笑,就在最後第 13首 Ode to Ludwig (based on Ode to joy from Symphony No.9) 中發生,這首曲子全長時間只有 1:37秒,但卻令不知多少個喇叭與擴音器爆火冒煙。
然而怎會這樣呢?那正像是平原裏的石子,走著好好的就把你突然跘個四脚朝天,當中有兩三記超峯值超動態的巨响可使你冷不及防,特別是開端音樂是細聲得令人下意悉的把音量推大再推大,當到了中段音效爆發時已是恨錯難返了。
注意 !! 如果你未層聽過這些 CD碟,又已經把它們買了回家,那就奉勸一句切記小心音量,安全為上啊!

465232238_8579922285394553_4411139527697955283_n.jpg

465060964_8579922508727864_3797800940423969944_n.jpg

465035544_8579922525394529_4906862458947672896_n.jpg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1:24: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2 11:26 編輯

毛管棟

夜闌人靜烏雲蓋月,今夕執筆正是農曆七月十四,盂蘭盆會之夜,正是回家路上,飛灰漫天隨風飄盪, 煙火點點影照昏暗的歸途,如施淒美又帶點詭祕, 於迴街角又似是閃過杳杳人煙,但願返回桌上可以下筆如飛,趕快完成今次的欄篇,否則舉頭三呎之朋友們都會怪罪筆者,可有滋擾今席佳節呢。 有云盂蘭時節裡鬼門大開,多少平常的陰陽規舉制度,此時此刻臨界之尺度都能暫且放寬,異域的動態自然頻繁多了,或多或少是心理上也好、是物理上也好,人的感知能力突然就來得更為敏感,風起毛落的一些細微聲音,此刻竟來得斗大顛簸,甚麼風吹草動我等即推斷必是世外朋友之所作所為矣。 不過,有時夜半歸途上,山坡的長長階梯過處,會聽到小孩玩笑,陰風過處人影盡杳,回眸一看感覺似是而非,莫非老眼昏花幻覺而已? 然而淒淒笑聲言猶在耳,三十多度的晚上竟恰如極地冰寒,一下子背後的冷汗漸漸透衣而濕,倒抽了一口寒氣矣。
如此一來,既是人身冷了就不管用空調冷氣,自然更加寧靜沒有嘈聲,而知感聽力突變敏銳,那就是鑑聽品音的最佳時機啦,再者家徒四壁四野無人更是最好不過,然而 Hi Fi 的發揮總是越夜越好,這你可會感到同意嘛?
莫非盂蘭盆會就是 Hi Fi 欣賞最佳之時? 那你得要親身去試試體驗一下了。  光景既是如此,卻令筆者想起一張特別的 CD碟片,它使我一聽了馬上毛管直豎,更會打起冷擅來,這一張 CD 原本是來自 “涂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的創作, 由 “廣州音像出版社” 出版發行,CD 專輯名為 “女聲低音炮” “四季歌 沈丹 Vol. 2”,歌手 “沈丹” 擁有一把懾人心神的沉厚嗓子,聽起來有點像已故的 “梅豔芳” ,然而國內錄音製作一貫習慣,可會是所有發燒友也該知到,正是語不驚人誓不休的誇張手法,如超厚的人聲、飛來飛去的定位、慢板快作的音樂編排,以至威力強大的高音低音衝刺,可說是肯定悶不了人的樂曲,而在這張 “女聲低音炮” 內應該可以使你了解其一二,不然的話更可追購另一張差不多的作品 “趙鵬” 的 “男聲低音炮” ,其中一首 “外婆的澎湖灣” 當中的如炮轟般的鼓聲正是奶奶、婆婆都嚇得彈起,心臟病發要死了,但當然又會聽得我們十分興奮,而這張 “女聲低音炮” 在筆者第一次聆聽的時候,是在公司晚上獨個兒加班工作 ,一個人在試音房間內暗著燈去聆聽,而專輯第一首歌是重新演譯了 “侯德建” 和 “羅大佑” 的 “酒干倘賣無” ,原是訴說窮倒拾荒者的無可奈何,可是當燈一暗上時喇叭即發出了極度深沉的一淪淪低音,像是苦海波濤從心頭迫壓而過,正要狐疑之際又有簫聲揪起,起落劃過又似是引領路途,緩緩落下又似有人聲哀嗚,竟來是小孩之悽呼,歌聲繞樑淒美,軟腔柔弱,但卻又冷冷突出,剎那令人聯想到靈堂上擺放的一對金童玉女紙人,此際不禁打了一個寒顫,這也該拜 Hi Fi 器材的威力所致,連小孩子們站的位置也一清二楚,他們就遵在我身旁咫尺。不,原來是四個人多,就在面前四角排開。 突然,主角出場了, 這不是活見鬼嗎? “梅豔芳” 姐姐來了呢 !!
都不是啊,這原來是位年輕貌美的大美人 “沈丹” ,可是她的沉厚聲線在之前這環境氣氛影響之下,竟化身成已故的虛幻,令人彷如進了迷離異域空間,如此音效與氣氛又是另類的絕配,也証明了手頭的器材班數到位之極。 而實情又可會是真的如此? 那信不信就由你,倒不如各下自己先購置此專輯,再等到七月十四,夜闌人靜去播它一遍,測試一下Hi Fi系統是否真的夠班,就連靈界之朋友們也被吸引前來陪你欣賞呢。

465028502_8579881315398650_647505561092387769_n.jpg

465040627_8579881312065317_7904586063271359891_n.jpg

465050970_8579881298731985_3338665518213759924_n.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1:4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靈魂的靜化  般若波羅密多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羅密多之含義,是指佛陀菩薩、金剛護法與及諸天大神,在普祥定安中所說的秘密語法,或者說是核心真言。般若心經道說佛經般若部門的心要與精髓,以簡短的文字真實不虛地總攝佛與菩薩的大功德,是人與佛菩薩溝通之媒介法門,以及佛法奧義的智理明言。
看不明白?不要緊吧,因為這個並不是一個佛學專欄,佛與禪之道理你可未必在三言兩語之間頓悟,但是對筆者這個完全不懂佛性的人來說,卻相信人們可以通過讀誦、聆聽和書寫心經等等之法道,令身心平靜下來,不知不覺地悟悉智慧法。但是,如果你不想誦讀佛經,而又想靜化心靈的話,筆者可以推介你一張同類型的音樂 CD名為〝波羅密多〞,由國際知名音樂制作人何訓田先生與〝阿姐鼓〞之原班人馬抱括歌唱家朱哲琴;一起再道全力泡制,我們再轉一個角度,以 Hi Fi 音响而言,何訓田的〝波羅密多〞有好幾個制作版本,例如 XRCD、LPCD 45 等等,筆者當然是推奉老朋友易有伍先生的 LPCD 45 Direct cut Super Master,這種獨特的母盆直刻技術,可以讓數碼雷射CD發揮出像LP黑膠唱片之緊緻模擬音色享受。 然而在〝波羅密多〞這張CD的音色風格而言,音場與音域之寬度比起之前〝阿姐鼓〞的更為海闊天空,漫瀨祥和的人聲合唱中竟穿插著怒濤的梵鼓,造成強烈的對比,剎是令人驚喜,而那後發先至之塵鼓拍動著千江之洪水映月趨來,低頻厚密猛打,使人喘不過氣來,馬上可以令你知到,心愛之擴音器材是否真的有你自己想象中那麼夠氣夠力,碟上最後一首〝千江月〞又有否令你的揚聲器單元拍邊過衝而導致損毀呢? 總結而言,無論想透過輕鬆之曲韻來讀誦佛理,平靜身心靈慾,又或是單純地測試器材音效,這張LPCD 45〝波羅密多〞的確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天碟級極品之選。

(PS: 雖然這張確是一張不可多得的煲機天碟,不過不得不再三提醒一下,注意音量控制否則會有樂極生悲之境況。)

465002455_8578279218892193_1926879734705585150_n.jpg

465058896_8578279198892195_4442553575694195315_n.jpg

464865754_8578279202225528_1464594737825608433_n.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3:25: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2 13:27 編輯

蔡琴以外

不論你是否發燒一族,只要對 Hi Fi 音响有認知,你就一定知到誰是〝蔡琴〞了,又或者說自從電影「無間道」之後,不論大街小巷、高低級別,或是索價高貴之一眾影音器材店舖,其試音碟片之列,可謂無〝琴〞不歡,好像沒有〝蔡琴〞你就是不專業不在行,不發燒也得買張琴姐的 CD唱片鎮一下宅。 不過在俗流以外客觀地看,蔡琴姐姐的作品大都以發燒方向去走,一切就從 85年之〝老歌〞開始,成造了多年來 Hi Fi 女聲的基準指標,而從實用上來說,除了可測試到器材的人聲表現是否夠氣夠力和夠厚潤之外,音色動態又是否夠柔順可人,不然的話「硬聲」的機種會令琴姐變得粗粗魯魯,「薄聲」的機種就連琴姐的年紀也變得年輕多了,而且對膽機一族來說更能試出斤兩,因為一般的膽機輸出功率較小,人聲的中低頻秏電量較強,想要連續保持一個平穩而飽滿的人聲,水平連續功率耗用則更多,因此推動力不足的話就自自然然會「沙聲」,失真了。
當然,在Hi Fi音樂欣賞之中人聲是最重點一環,因為人聲較易為人辨識對比,不一定是「金耳朶」都可以輕易分辨得出來,如重播的人聲與原唱者原聲兩者的分別在何,另外還有一些主要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吹管樂和打擊樂器等等,都很容易使人分辨得出播放器材的品質好與壞,當然亦要注意軟件本身之素質,「老翻」更是要斷言謝絕呢。
言而,若要測試靚靚女聲,正是天大地大,除了〝蔡琴〞以外還有很多很多,有一位不能不提的;早年被發燒友喻為〝加拿大蔡琴〞的爵士女歌唱家〝Diana Krall〞,她在2001年的加拿大 Jazz 樂壇霧起,勇奪了不少音樂大獎,其中包括了美國格林美音樂大獎,她的嗓子洪厚,更能彈得一手漂亮的爵士鋼琴,實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歌唱家,而最令筆者喜歡的就是她的其中一張成明大碟〝The Look Of Love〞,當時為了購買她的美國頭版,不惜拜托了好幾個身在美加的死黨朋友,重金先付再等了好一會兒才能如願到手呢。

the-look-of-love-p-image-85597-grande.jpg

DD.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3:3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逆來的享受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震褲管的感覺,那是最令人興奮不過的音响效果,而當中意味着兩件事情,(第一)器材一定要夠班,(第二)軟件的錄音制作質數需要有相當水平,如果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 CD 碟中的音樂細節,音場規模、樂器人聲位準與及真實程度,的確是印證 Hi Fi 器材身價的一種徹底炫耀。 不過,在耀武揚威之前,總該先去牛刀小試,找來一些公認之試機軟件,小品音樂也好、 大型交響樂也好,秤量一下斤兩,以免人前見拙怡笑大方,而最少可以證明,喇叭線的正負是沒有接錯。 言而,若喇叭線真的接錯了正負,音埸就會馬上「Out Phase」反相,即是說原本在錄音制作時,人的聲音本來被安排放在正中間位置,當反了相的時候,人的聲音就會自四面八方發生,感覺像環回音一樣,好不奇怪,當然這得要馬上糾正。  不過在錄音制作之中,亦有不少是故意反相的做法,相信有不少人也聽過「蔡琴」的「老歌」大碟,那是 80 年代非常流行的反相錄音作品,特點音象小音場大,別有一番風味。 時而至今,一說起反相制作,那就不可不提 Delos Sound ,Delos是個獨創一格的美國發燒唱片品牌,他們對大型交響演奏制作見解別樹一格,打破了舊有大型音樂庭的樂器慣常擺位編排,造就更有系统的廣闊音場效果,而其中有一張經由香港 Top Music公司一力統籌的試音天碟,雖推出已久,但也一定要向大家推介一下,編號TM-SACD9004.2 「The Symphonic Sound Stage 」是一張以 DSD 格式錄制的Stereo SA-CD 軟件,Delos Sound 之特點在這個規格之中可謂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將大型古典演奏廳的身歷其境感覺,原原本本的在您家中 Hi Fi完全演釋,由反相所引發的超闊音場,創造了宏大駭人的鋪天氣勢,尤其是 CD 一開始的 「2001 太空漫遊」一章,綿綿不絕叠地而至的超低音管風琴,牽動了巨大的空間感覺,第五章的「火鳥」更是「平機」勿試,切記小心音量,恐有燒機可能。 然而,為了探討反相的秘密,筆者借來了 Marantz 的旗艦 SA-CD 唱盆 SA-7 來測試,因為它備有 INV.Phase 的特別功能,可以反復地正負逆相測試,當還原正相播放時,在第三章裏明明是清清楚楚一切可見,女高音站在左台引聲高歌,但事實卻偏會令您喜歡,那種反相帶來的廣闊音場聽感,結果逆來卻享受,的確是非常有趣呢。

R-5414930-1392767152-6761.jpg

aad_the_symphonic_sound_stage__1688646456_a4808720_progressive.jpg

aad_the_symphonic_sound_stage__1688646456_88c3fcd2_progressive.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3:3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音樂中的武術

不論你對中國武術是否認識,或是有否曾經學習過詠春拳,相信「葉問」這個名字你也一定會知到,因為他就是巨星李小龍先生的恩師,又或者是從甄子丹先生演出的葉問大電影中才剛認識這位武學一代宗師呢?
其實葉問一片自首影至今大約已經過一年之多,連葉問第二集大電影也即將來了,因此筆者亦不打算再寫一個過期的電影影評,不過大家在欣賞甄先生精彩身手之餘,又可有留意電影中之背景配樂,這同樣也是相當的精彩,筆者最近購入了葉問電影原聲的 CD 大碟〝 Ip Man 〞The Original Sound Track,由 Wea 華納香港公司一手包辦錄音制作與發行推出,碟內收錄了 31首電影交响樂曲之多,的確非常底買,錄音質數亦相當不錯,而且氣勢凌厲,如果先前曾有看過此套電影的話,就會更加能夠切底體會,影象就是其形,音效便是其意,所謂形意合一,拳法至此方可達武學之大成,然而如果你對這電影有感,或是曾有相關歷念,那麼旋律中的變奏起伏,高低釘鈴,以及創作者對尚武精神與民族大義的熱血情操,你便會感同身受,切膚體會了。 特別一提 CD一開始的第一首是「一代宗師- Maestro」,氣氛莊嚴凝重,威勢迫人,錄音上亦較為爆棚,大鼓背後夾雜簧管與喇叭之聲,若擴音器材力有不遞,可能令你誤會錄音沙聲,怪罪於錄音師傅交行貨,如果不想被人反笑,那麼各下得要聆聽清楚,是否自己的致愛器材一直在交行貨,正如武學之大義,一切只源自一個小念頭,詠春拳的小念頭亦是拳義所在,理念之本,在這張 CD 的第18 首亦是小念頭,真不知到如果一邊聽曲,一邊打小念頭,是否可以令你事半功倍,功力大增呢? 那便有待大家自己去尋找了。

IMG_0667.JPG

IMG_0675.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3:48: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2 13:49 編輯

舊酒入新瓶  

HQCD  VS  SACD

CD 是一種使人既愛且恨的記錄器具,要把內裏的音樂資訊完整無缺地還原出來,這可是天大的考驗,不談燒錄時的種種不利因素,在 CD 的字典中只有 〝 0 〞 和〝 1 〞這兩個數字,說起來可是最簡單不過的,又怎麼會這樣容易便發生錯誤呢?   可是,當唱盆解碼轉換時,算對了便是不錯,一錯的話就是〝 0 〞與〝 1 〞的分別,那就是 50% 的重大誤差,而當解碼器不能辨別那是 〝 0 〞還是 〝 1 〞的時候,唱盆的另一部門就馬上啟動工作,DSP 改錯部份經常會進行較對和評估,模擬重組出一個較為合理的音頻訊號結果。  那麼,所謂數碼解讀 D/A 轉換,豈不是只有「五五波」,而且還是「一味靠估」? 這樣說可能會是誇張了一點,其實在數碼轉換的理念中本來是天衣無縫的,可是在實際物理運作上卻踫到了不少意外的變數,以致一切效果事與願違,音質結果強差人意。
當中有很大的問題是發生在 CD 碟片本身的先天制作因素之中,不論是甚麼錄音規格、格式,結構都不外乎是透明膠與金钃反光內層,制作殊途同歸,相信大家亦購買過不少不同種類的 CD碟產品,例如 24K金碟、銅碟、銀碟、藍碟、黑碟………,又或者是認識過不少 CD 的格式名字,例如 SACD、HDCD、XRCD、HQCD、SHM-CD、Blu-Spec CD …….. 等等, 更是花多眼亂,教人不知如何選擇,唯有靠耳朶去收貨才是最為實際。  最近筆者從 Top Music唱片公司的友人 Alan 手上得來一張日本以外的首張 HQCD 《McIntosh Demostration Reference Disc》,這張 HQCD 在基本上是和先前一個 SACD 版本的內容完全相同,也應該說是用同一條母帶生產出來,不過制作物料卻是別有不同,正是美酒依舊但盛器不同了,此時此刻兩個版本都同時擁有,正好來個極殘忍的血拼,當然連測試的音响器材也要用上全套的 McIntosh 啦。  然而,SACD 格式在數句之上可說是勝券在握,因為它擁有著 0 Hz ~ 110KHz的超寬頻應,而 HQCD卻是普通 CD規格,只在碟片採用的物料方面做了改進,它使用了 LCD TV display表層的高透度、低折射率的物料制作,這樣的差別其結果可會是一面倒的嗎? 不過在比拼互扭之下,結果竟是要令筆者大叫驚奇,SACD 並未在同一器材裡占到甜頭,反之 HQCD在音樂韻味、層次、動態與尾音收放上卻更勝一籌,隱若滲出一點黑膠的感覺,而音質有這超乎想像效果,怎也想不到只是單憑在用料上的改變,証明 CD 的發展潛力尚有很大很大的提昇空間,真是教人祈待不矣呢。

mcintosh_demonstration_referen_1688481220_abd394ab_progressive.jpg

mcintosh-demonstration-reference-disc-back.jpg

mcintosh_demonstration_referen_1697901845_e529728b.jpg

mcintosh_demonstration_referen_1697901845_8661ba1a_progressive.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4-12-22 13:52:4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enho 於 2024-12-22 13:55 編輯

膽管憶故人

所謂膽機即是電子管擴音機,一種屬於阿爺時代的音响技術,是擴音機的元祖,輸出功率細少,發熱量很大,而且膽管亦有壽命限制,到時到侯便需要去舊迎新,更新另一套經配對好的同型號膽管,或是承受高昂價錢購置原廠膽管,照顧之週有如養兒育女,一切不能馬虎了事,可謂懶人止步。 不過,當你一切順應尊從,膽機所能給你的回報;卻可使你心甘命底,死心塌地的愛死它,因為膽管的人聲表現實是石機無法可提供的,所以就算現今技術如何先進發達,膽機都能在 Hi Fi 族羣中穩佔一重要席位,與種類繁多的石機平分春色。
說到元祖不能不推介 Jazz 的元祖 Louis Armstrong 了,他那獨特的煙屎豆沙喉嗓子一向使人過耳難忘,那種蒼桑難耐、老實戇直的氣概,滲透在其作品之中,而且Louis 吹得一手絕好的小號,那種戇居居的感覺相信已無後者,Ella Fitzgerald 被譽為世上最完美的爵士女聲,與 Louis組成完美的男女爵士合唱組合,把當時平民的 Jazz 音樂推上最高層次。 最近 Top Music 唱片公司推出了一張德國版 Hybrid的 SACD  ELLA & LOUIS Autumn in New York,運用了 32bit/192kHz DSD High Resolution Mastering,真實勢利地重現了 1969 年時的一對舉世無相男女爵士組合的錄音制作,一個大胖婆的圓甜嗓子與一個豆沙喉的蒼桑人聲竟可配合得那麼絲絲入扣,確是令人回味無窮,以中古服刻版錄音來說,這張 32bit 的 SACD 確是筆者近來所聽之中的最好一張了。

ella__louis_autumn_in_new_york_1613748627_93886d7f_progressive.jpg

ella__louis_autumn_in_new_york_1613748627_0e397f30_progressive.jpg

ella__louis_autumn_in_new_york_1613748627_eecbd4be_progressive.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用戶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聯絡我們|刊登廣告|Hiendy.com 影音俱樂部 一個屬於音響愛好者的家

GMT+8, 2025-10-25 09:28 , Processed in 0.05810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