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小的學藝未精,器材及線材方面,未能作太多解說,就此列載如下:
CDP: EMMlabs CDSD se
DAC: EMMlabs DCC2 se
AMP: ASR Emitter 2 Nordost
Speaker: Penaudio Sinfonia
Power source: Kharma Enigma Extreme Signature Power Block
IC: Nordost Odin
PC: Nordost Odin,Jorma design Prime
SC: Jorma design Prime
2) Frank Sinatra Duets ~ Theme from New York, New York
該盤是法蘭仙納杜拉在1993年回到Capitol唱片公司為新唱片《Duets》錄音。收錄了不少他與知名歌手合唱的歌曲。唱片單在美國,銷量便達200萬張。Theme from New York, New York 是他與Fred Ebb / John Kander 合作,歌曲節奏輕快,流行曲中浸透著一些爵士風格。經西毒的系統發聲,籃調的味道就更濃,它將仙納杜拉極具磁性的獨特聲線清清楚楚的表現出來。我可以肯定要這系統重播出優質的人聲,絕對是毫無難度。
5) Vladimir Horowitz; Golden Jubilee Concert,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SHM CD)
之後,輪到我回敬莊主了! 作為老荷迷,我倒想看看他在西毒系統的表現。荷洛維茲的琴技超高,無人異議,他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至今無人能及。我選來的一曲是他於1978年1月8日在卡內基大廳與紐約愛樂合作的Rach 3。因時間關係,我們一開始便聽高潮迭起的第三節。琴聲響起,不消數秒,我倆已完全投入老荷的琴音之中,實在透不過氣來,系統傳釋出來的琴音,來得如何細緻、真實。連老荷彈奏時,指甲拷打琴鍵時所產生的微弱聲響亦盡收耳底。琴聲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娓娓道來,琴腔味十足,實在太感動了!直到曲終,場內的鼓掌聲及喝采聲始起彼落,我兩眼已變得通紅了,好在莊主仍陶醉於於音樂之中,看不見我的模樣。
6) The Weavers Reunion at Carnegie Hall: 1963 (Live) (SACD)
聽完上一曲,莊主十分好奇的拿起光盤封套看過究竟,看畢便徐徐地道:原來是在卡內基大廳內錄音的,怪不得那麽好聲,在這音樂廳內的錄音,差不到哪裹。之後,莊主走到CD架,拿了另一張光盤出來。都是卡內基大廳,但換換口味,聽聽民謠組合的合唱。「紡織工」樂隊(英文:The Weavers)是成立於美國紐約格林尼治村的民謠組合。他們演唱的歌曲包括世界各地的民間音樂,以及藍調、福音音樂、兒歌以及美國民謠,巔峰時期作品銷量達數百萬張。光盤機再次啓動,我倆又返到卡內基大廳了。和諧的人聲,配合清脆的吉他聲,感覺十分清新,而且富有張力。再者,背景錄音十分寧靜,又極具現場感,莊主不禁讚嘆,在不知數碼為何物的年代,竟有如此漂亮錄音。我心想,該錄音的水準能夠達至如此境地,這系統的扶助居功不少。
7) FIM The Producer’s Choice III
這回又到我了,我選的光盤是The Producer’s Choice III,這是First Impression Music (FIM) 近年為新技術Ultra HD 32 Bit Mastering製作一套三張的雜錦盤。FIM要省靚招牌,錄音一定好到不得了,但我想試的並不是系統重播此光盤如何好聲,而是第一曲 “Copland: 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叫人心寒的低頻。每次聽這一曲,我都想到太空人岩士唐,代表着人類第一次踏足月球的歷史一刻,疑望着浩瀚的宇宙,實叫人驚呀!曲目開始,整個聆聽室像快要塌下一樣。可能是之前的光盤音量開得太大,我覺得音壓已超出房間的負荷。就算聆聽空間的面積再大兩倍,這套音響仍可填滿。此時,莊主噤不住走到音箱兩旁,看看哪80周以下的超低音單元有否震動。噢! 天啊,竟然絲毫沒有動靜!之後,莊主得意地道:套系統還有大把在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