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新用戶註冊
搜索
熱搜: hifi av 音樂
樓主: Holelighter

[喇叭] Horn入門 各品牌特牲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4-3-30 22: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olelighter 於 2014-3-30 22:19 編輯
CindyLee@FB 發表於 2014-3-29 00:40
我最近都對號角喇叭感興趣。。但見親都係大大件’我的玲聽環境好細’得一百呎到’唔知玩唔玩到。我淨係識jb ...


無意中揾到  
台灣野
細細對可能 合適
image.jpg

http://www.audionet.com.tw/a/for ... ghlight=masterpiec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3-31 07:30:0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olelighter 於 2014-4-9 21:01 編輯

過去60年, JBL造的旗艦喇叭, 不論造型或聲音, 都屢有突破: Hartsfield D30085 及 Paragon D44000 乃公認傳世之作; 鑑聽器43系列更迷倒無數發燒友; Everest DD55000 之性感 horn 咀 (試想像女人大字形躺在床上姿態) 兼靚聲; Project K2 S9500更動用厚重石屎座, 設計大膽, 可稱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JBL 自 16 年前推出 Project K2 S9500 後, 再無旗艦級產品面世, 消沉了一段頗長時間, 今次重出 high-end 市場, DD66000 可謂 “龤 之作, 不容有失, 早於 4 年前己開始研究開發。DD66000 外型更奇特、但不失典雅。

image.jpg

其低音單元為每隻一對15” 1501AL, 各負責超低 32-150Hz 及中低 150-700Hz, 單元改良自 1500AL, 經重新設計, 為增加散熱, 音圈長度增至30.5mm (1500AL 為20.3mm), 體用 Alnico 5, 重量達 16 公斤。懸掛紙盤物料用一種新開發橡膠, 叫 EPDM foamed rubber, 代替海棉。JBL 宣稱此橡膠的密度非常低, 與海棉相近, 有海棉之聲音特性兼比海棉耐用。的確, 對15” 低音比我想像中易煲。

中高音 horn driver 476Be 則用鈹 (beryllium) 造振膜, 直徑 4”, 厚度 0.05mm, 質量只有 2.1 克, horn 咀更設計成半木半玻璃纖維 (名叫 SonoGlass, JBL 注冊商標), 水平擴散角度為 100度, 負責 700-20kHz。

超高音 horn driver 045Be-1, 改良自 045Be, 亦用鈹造振膜, 直徑 1”, 厚度 0.04mm, 質量只有0.1克, 水平擴散角度為 60 度, 負責 20k-50kHz。

講到聲音, DD66000 聲底有點像 4350, 但頻應更闊, 箱聲極少, 分析力更高, 聲音 “現代”, 完全簡璊F JBL 之招牌 “美國西岸聲”, 亦不是 “東岸聲”, 代之是一種非常溫暖及親切的聲音, 音樂味濃郁。中高音 horn 之半木半玻璃纖維設計更是一絕, 聲音沒有全木 horn 之 “甜到漏木糖聲”, 更沒有全金屬 horn 之惡聲, 人聲潤厚得來沒有過甜感覺, 銅管樂聲音鏗鏘而不惡, 小提琴夠 “煙Q”, 各種樂器, 尤其綱琴, 像真度極高, 播放各類形音樂都有番咁上下, 96dB 的靈敏度令聲音更鬆容、淡定。我認為 DD66000 為 JBL 集 60 年造喇叭經驗及技術大成所造之喇叭, 聲音己到爐火純清境畀, 煲透煲熟一年之後, 真不知人間何世, 令我這 JBL 死硬派聽得眉飛色舞, 極有可能攬住岒旦L世。在此向 JBL 的工程師致敬。

另外要特別堤一提, 同屬 Harman Kardon 集團, DD66000主要用Mark 仔ML-32 前級及 ML-33 後級較聲, 個人亦覺得 Mark 仔器材與 JBL horn 喇叭音色非常合拍, Mark 仔聲音屬 “陰” 性, 不帶強烈陽剛氣息, 故此用來推 JBL horn 喇叭更適合, 聲音鏗鏘之餘而不惡, 低頻控制又好。 難怪日本人最喜歡這配搭, 我亦用這配搭超過 20 年。

http://www.review33.com/m/forum_ ... ;sort=1&number=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4 15: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4 15: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olelighter 於 2014-4-4 15:09 編輯

JBL音響擁有50年的發展曆史,在音響領域始終領導潮流。從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到上海大劇院,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到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及各類大型流動演出,JBL音響都起着無與倫比的效果。随着音響、家庭影院的日益普及和消費者對高質量音響效果的不斷追求,JBL民用音響已進入千家萬戶,成爲衆多音響發燒友的首選品牌。
   JBL音響品質尊貴,能出色地重現原音,充分表現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如詩如畫的美妙意境,倍受專業人士的推崇,深得音響愛好者的青睐。
JBL不僅在民用音響市場名震天下,在專業音響和電影業也同樣能叱吒風雲。從Iconic系統到Hartsfield系統,從Olympus到Everest ,從K2到Century Gold,JBL推出的無數經典名器,都一一貫徹了創辦人占士·巴羅·蘭辛(James  B.Lansing)打破成規、勇于創新,以及對音質要求嚴謹的宗旨,和獨一無二的産品設計理念。
   JBL的前身蘭辛制造公司(Lansing Manufacturing Company)由年僅25歲的占士·巴羅·蘭辛與夥伴創立于經濟蕭條的1927年。公司以家庭式作業生産,雖公司先後陷入許多困難之中,但時勢造英雄,随着有聲電影對劇院音響裝置的需求,蘭辛憑着他的才華,先後研制出沙拉号角系統、Iconic系統。1941年,由于生意遭受挫折,蘭辛制造公司被迫賣給Altec Service公司。其間,蘭辛繼續潛心研究音響系統,完成了許多技術開發,使之成爲全球揚聲器制造業的标準。幾年後,蘭辛成立新公司“James B.Lansing Sound Incorporated”,并先後開發出揚聲器的各種優秀驅動單元部件。然而,正當大量産品研制成功時,蘭辛卻英年早逝,公司亦因經濟蕭條而慘淡經營。接班人湯姆斯于1955年将“JBL作爲公司名稱,配以驚歎号“!”作标志,并作爲商标沿用至今 。
蘭辛不是精明的商人,公司在他的管理下從未有過理想的業績。JBL真正的輝煌是在1969年薛尼·哈曼(Sidney Harman)接管JBL公司之後,生意額由每年800萬增至6000萬美元。其後的20多年,JBL戰績彪炳,經典名品一浪接一浪。70年代推出了L100 Century、L45、L26、Decade、L25 Prima、L88 Plus、4311、4333A及L222A等揚聲器系列;80年代推出了4343B、4435、4344、4411、L250WX、S119WX,還有名頌一時的旗艦極品DD55000 Everest、Project K2 S9500;90年代初則繼有XPL 200、Ti 1000、Project K2 S5500及S2600等。這20多年月日使JBL的威名真正傳遍世界各地.


JBL大事記:

1902年James Bullough Lansing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後來他的名字就成了喇叭名廠JBL。1927年Lansing在洛杉磯成立Lansing Manufacturing。1934年米高梅電影公司的Douglas Shearer主掌設計電影用的喇叭系統,Lansing公司負責其中某些喇叭組件的製造。1937年Shearer這特喇叭系統受到影藝學院頒獎表揚其音響效果。1941年Lansing公司被Altec公司買下。

1943年Lansing先生發展出更好的喇叭製造方法,包括以扁平線來繞製音圈,同年也設計出604 Duplex喇叭。1944年Lansing先生與Hilliard先生合力發展出A-4喇叭系統,讓電影院的音效更上層樓。

1946年Lansing離開Altec,另創James B. Lansing Sound,致力於喇叭單體以及喇叭系統的研究,這就是JBL喇叭公司的由來。1947年JBL推出D-130 15吋低音單體,這是第一支用扁平線繞製四吋音圈的錐盤喇叭。

1949年Lansing先生英年早逝,得年47歲,William Thomas繼任為總裁。1954年,JBL推出075高音單體以及375 Compression單體,這二個都是Paragon所用的單體(其實375中音單體也可以說是中高音單體,因為它可達到9KHz),這是第一個以四吋振膜可以發出9KHz頻率的商業化壓縮式單體。同年JBL推出Locanthi設計的一系列音響鏡Acoustic Lense。1955年有名的Fender電吉他公司用JBL D-130低音單體為電吉他擴音箱的單體,這是JBL喇叭跨入樂器領域的第一步。

1958年JBL推出Paragon,這支立體聲喇叭由於造型典雅,使用的單體優秀,到現在都還是古董音響迷的夢幻名器。1962年推出第一對錄音室使用的專業鑑聽喇叭,採用了壓縮式單體以及音響鏡。1965年JBL推出字家的T Circuit晶體擴大機,這類擴大機在古董音響市場還看得到。1968年推出4310喇叭,這是一款三音路書架型錄音室鑑聽喇叭,後來又陸續推出4311、4312等同系列喇叭,也都非常著名。

1969年Sidney Harman從William Thomas手中買下了JBL。從那時起到現在,JBL就一直隸屬於Harman集團旗下。同年也推出L-100,這是4311的家用版。L-100非常成功,台灣也賣了很多,估計總共生產了12萬五千對。1973年JBL推出更多的43XX系列錄音室鑑聽喇叭,例如4315、4340、4350等等,這些錄音室鑑聽喇叭在台灣老一輩音響迷的客廳中還可以看到。1976年Billboard雜誌調查,發現JBL鑑聽喇叭在錄音室中的佔有率最高。1977年JBL遷廠至加州Northridge,這個工廠我去過二次。

1981年JBL推出稱為Bi-Radial雙輻射(二個凸起半圓作為聲波擴散之用)44XX鑑聽喇叭系統。1981年L-250四音路家用喇叭推出。1982年首度在壓縮單體上使用鈦振膜。1983年推出4660喇叭,這是專為長方形空間而設計的廣播系統喇叭。1984年推出鈦振膜凸盆高音,這種高音單體可以達到27KHz的頻寬。同年JBL買下一家專業電子器材設計製造廠UREI,以補足JBL在電子部份的不足。那一年,影藝學院選中JBL喇叭做為Samual Goldwyn Theater之用。

1985年日本Stereo Sound雜誌把DD55000聖母峰喇叭選為年度最佳器材之一。1988年JBL買下英國Soundcraft,這家公司專門生產錄音室的Console控制台。1990年發展出低音單體用的VGC(Vented Gap Cooling)方法,可以提高低音單體承受功率的能力。1991年K2喇叭又被日本Stereo Sound選為年度最佳器材之一。1992年JBL推出中低音壓縮式單體以及搭配的號角。1993年又推出稱為Rapid Flare的低失真壓縮式單體以及搭配的號角。1995年推出EON系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4 15: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最能代表JBL的50年代黃金時期的作品,首先是1951年推出的Harkness DLHD40001喇叭,採用130A低音與175DLH號角高音。接著是1954年推出的Hartsfield D30085喇叭,使用150-4C低音與375號角高音。隨著LP上市而在1957年推出的Paragon D44000喇叭,則是集大成者的立體聲設計,使用LE15H低音,376驅動器加H5038號角為中音,超高音為075。此後到七0年代,JBL的產品集中在鑑聽喇叭與劇院喇叭身上,再很少看到像Harkness、Hartsfield與Paragon這樣兼具聲音與造型美學的作品。

其中Hartsfield是奠定JBL最高聲譽的代表作。由於JBL的創立者James Bullough Lansing在1946年才離開Altec,另起爐灶成立James B. Lansing Sound公司。這家新公司致力於新單體的開發與喇叭系統的研究,但初期並沒有格外驚人的產品出現,第一個引起矚目的是Harkness,但方正的音箱並沒有太多美感。直到Hartsfield出現,JBL總算開啟了另一條道路,它採用的聲學透鏡影響了六0年代JBL喇叭設計的方向,Hartsfield的暢銷也將JBL推向國際舞臺。

1955年的Life雜誌說Hartsfield喇叭是終極的夢幻名器,五十年後,這句話仍然可信。不過當年也有些負面的意見,例如最暢銷的High Fidelity雜誌就批評,Hartsfield只不過是又一對貌似Klipschorn的喇叭而已。的確,JBL之所以推出Hartsfield喇叭,與Paul Klipsch在1949推出的折疊號角喇叭有很大的關係,Klipschorn以15吋的低音,加上利用牆角的擴散作用,成功讓低頻延伸到35Hz左右,在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由於Klipschorn的高效率與寬頻化設計非常吸引人,所以許多喇叭製造商不得不趕搭這波corner horn的熱潮,JBL也不能免俗,經銷商大聲疾呼如果沒有新產品它們就不幹了。

當時JBL的行銷副總裁Ray Pepe,認識美國工程師協會同一個小組中的年輕人Bill Hartsfield,他在華盛頓專利標準局工作。Pepe知道Bill Hartsfield利用公餘時間在家裡修改Klipschorn喇叭,效果還不錯。於是JBL聘請Bill Hartsfield為特約顧問,為他們發展新的corner horn喇叭。嚴格說起來,這隻喇叭並沒有什麼驚人的突破,它只是把過去一些理論加以實踐而已,雖然如此,Hartsfield還是在1957年拿到了技術專利。

當時用家對Klipschorn最大的批評,是它的音箱不夠紮實,而Hartsfield在這方面好得多。由於折疊號角音箱內用了很多支撐,Hartsfield有如堡壘一樣堅固,每支喇叭重量達到250磅。另一方面,JBL把當時最好的單體全用到Hartsfield身上了,稱為085的套件包括150-4C十五吋低音單體,以及375高音驅動器。早在1946年,JBL就開發出十五吋的低音單體D101,不過成名的則是1947年的D130單體,它扁平線繞製的音圈有四吋大,使用大型磁鐵與氣冷式設計,超高效率可以說突破當時的技術瓶頸,也奠立JBL往後低音單體的聲譽。150-4C延續D130與130A的設計,四吋音圈,但外緣多了一個金屬框,採用鈷磁鐵,阻抗16歐姆,低頻下限35Hz。這顆單體多出來的框,使得設計者可以更大膽的把它固定在音箱的任何角落。

375驅動器同樣是JBL早期的珍品,它有四吋的振膜與二吋的喉管,可同時擁有高輸出與低失真效果。375的前身是為WE製作的T530A,雖然JBL更早以前有D175H與175DLH兩支驅動器,但375在整個五0年代獨領風騷。Hartsfield裡面高音是搭配H-5039指數形號角,外面再加上由Bart Locanthi所設計的聲學透鏡(Koustical Lens)。分音器使用N500H,分頻點定在500Hz。Hartsfield推出後,首先在洛杉磯賣給了好幾個從事影藝工作的名人,就此打開JBL的知名度。

由於Hartsfield大獲成功,各種怪招就出現了,像是指稱早年一個「starter」系統可以升級為D30085系統,這個系統使用一顆D208的八吋全音域單體(1947年推出),加上聲學透鏡與折疊式號角就行了,不過這就好像把25美元的單體裝進300美元的音箱一樣突兀,因此只在市場上驚鴻一瞥就消失了。1959年,JBL原廠倒是對Hartsfield的低音號角做了重新設計(或說是簡化),目的是取得更平順的低頻延伸,同時也大幅降低製作成本。1964年,單體配置也有了改變,從二音路變成三音路,新加入的075(1955年推出)擔負超高音任務。由於Hartsfield問市的年代,唱片錄音很少能發出10KHz以上的頻率,所以極高頻並不重要。隨著立體聲唱片流行,原來的二音路結構明顯不足,所以新的085套件包括150-4C低音單體,375驅動器加上537-509號角,超高音為075,配合N400或N7000分音器使用。八0年初,兩位美國的音響迷決定找JBL的老單體,根據設計圖重新製作Hartsfield,不過這非JBL本意,所以並沒有列入JBL的廠方歷史中。

不幸的,1964年也是Hartsfield停產的一年,由於用家對立體聲需求越來越強烈,等於必須多買一支Hartsfield才能使用,而很多家庭不一定有空間擺設兩支大號角喇叭,所以市場大幅萎縮。
但無論如何,這支喇叭的地位將永遠被紀念,正如某位JBL的老員工所說:Hartsfield“製造”了JB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4 15: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olelighter 於 2014-4-4 15:17 編輯

睇睇下喇叭變成睇歷史
可惜啊!懷才不遇。生不逢時  英年早逝....


你知道在音响史上我最敬慕的是什么人?是对音响重播在本世纪有最伟大贡献和最大影响力的设计师James.B.Langsing!此君正是街知巷闻,JBL的开山祖师。
  弹弓杨对ALTEC不是推崇倍至的吗?何以今日反口JBL才是当代最伟大音响设计师?你知道当今世上最有价值和永垂不朽的单元号角王之王#288,低音王515和同轴王604是出自何人之笔?弹弓杨连续9个月撰写ALTACA5特性,你知道A7,A5,A4,A2,A1等又是哪一位天才杰作呢?原来ALTEC在四十年代突然功力大进,统领天下,主要是吸取了JBL在1941~1946年卖身与ALTEC时所献出终身所积存功力和精髓所致。事缘于30年代末期,JBL早已设计好515,288等王牌单元,估计推出市场时肯定天下无敌,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其经济支柱合股人(空军将领)在一次演习中坠机身亡。使不善于理财的JBL要在1939年宣布破产。到处欠债的JBL在英雄末路之时被ALTEC瞄中,除代还债务外,还答应5年后给他一笔客观金钱助他东山再起,条件就是献出号角之王288,515和负责设计A1~A7系列等能统领天下之名器。
  图1就是1937年震惊音响界杰作,励磁号角喇叭,即ALTEC昔日名将A7的前身(版权后来归ALTEC所有),图片2就是JBL加盟ALTEC后于1946年推出第一代名作A5-8005B,所用单元正是515和288双宝之尊,其功力之深厚直至90年代还能独挡一面。今时今日所谓极品级扬声器系统一遇上状态十足(摩过)的A5-1505B便丑态百露。
  JBL于1946年后约满离开ALTEC,便立即召集旧部重建JBL,自以为私底下还有两道可以克制288和515的绝招,待JBL重出江湖后,才使出时便可以独步天下。JBL最后两招杀手锏是号角王375和可以克制515的D130低音(LE15A前身),也是当时第一款利用回音通道的谐波产生超低音的突破设计!其优点是可以在体积较小的声箱中产生下潜深沉的声音。
  1947年,JBL与ALTEC在市场上生死决战。战国是JBL兵败如山倒。375在强劲方面的确超越了ALTEC之皇牌288,但可惜未及288在音色上之高贵,细微和清醇,288不但力保不失,兼且因而气势更盛。JBL另一致命伤是D130硬碰当年红到发紫的ALTEC515时全军尽没。D130虽然以较先进数据能在较小声箱内提供有分量低频,但在分析力,控制力,通透,瞬变和灵敏年度方面都输了515。当年失败在于步伐过于急进,在阵脚未稳时,即受到当年财雄势大ALTEC之扑击,ALTEC趁JBL还未站稳脚跟时,一口气推出了A1,A2,A4,A5,A6等十大皇牌向JBL围攻。其实以ALTEC当年所积聚功力和形势,不费吹灰之力可将JBL置于死地。
  JBL错就错在急于坐第一把交椅,其实JBL效力ALTEC5您,其底牌早被人摸清,孙子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40年代ALTEC之财力,物力和势力均在JBL百倍之上,而JBL一开始就攻ALTEC,其情况就犹如中国古代汉朝督尉李陵以步兵攻匈奴十万铁骑,战果就如JBL一样。“小敌不量力而坚战者,必为大敌所擒也。”若JBL当年够醒目,一离开老大哥ALTEC时,即表示无意对抗,且继续为ALTEC效力,声明JBL只是ALTEC分部,养精蓄锐,待人强马壮时机成熟,自会黄袍加身。可惜JBL未读过《孙子兵法》,不懂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战术,于1949年情绪激动下,迫使饮恨黄泉,天忌英才实属可惜,JBL是在无法突围情况下投向自杀之路(JBL当年若能忍一时之气,十年后盟主宝座非他莫属)。

James Lansing在开创JBL公司之前,是在Altec公司中担任总工程师,他设计和制作了大量号角和剧院监听扬声器,在当时二战刚结束的美国市场上,是一种新生事物!

当时欧洲的扬声器在美国市场上也是主流,但是由于爵士乐的流行以及对于欧洲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的一种反叛,Altec迎合了当时大量发烧友喜欢中性、监听风格的口味(当然,这股风气然后由美国吹到了另一个爵士之乡的日本),更可贵的,在制作出的声音中,带出了虽然执白、监听、中性,但是绝对不张扬的个性。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由于公司中间的一些意见分歧,Lansing之后离开了Altec,自己开了JBL公司,才导出了其后的JBL的粉墨登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9 20:40:27 | 顯示全部樓層
image.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9 20:41:16 | 顯示全部樓層
image.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11:37: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olelighter 於 2014-4-16 11:45 編輯

JBL 睇得差吾多, 开始搵其他brand

50年 歷久彌新 Klipschorn喇叭
劉漢盛
Klipsch-Klipschorn-Merisier_P_900.jpg


   
這二個月來,二度去聽Klipschorn這對喇叭,二次給我們的感覺不太同。第一次用來推Klipschorn的是晶體每聲道100瓦前後級擴大機;第二次使用的是老古董Marantz 7前級與McIntosh 275真空管後級後級。二次中,那一次我的印象較深刻呢?是第二次!真不敢相信這套二十年以上的老真空管前、後級能讓Klipschorn發出那麼強的魅力。老喇叭、老擴大機,勾起了我對Stereo歷史的回憶。

Klipschorn的實體剖面圖,從這張圖中,讀者們多少也可以瞭解什麼是折疊式音號角。
29-88.jpg

1930年的立體聲

   可能很少讀者知道,正式商化的Stereo雖然1950年代未期才開始,但是早在1930年時,美國就已經著手立體聲的研究了。最早是貝爾電話公司的幾位工程師R.B. Flanders ,F. P. Maxfield , A.C Keller , H﹒C Harrison與D.G. Blattner等人在研究。當時他們也邀請一些音樂家參與,如海飛茲、Mischa Elman、Nelson Eddy、John Charles、史托科夫斯基等。大部份的音樂家都對Hi-Fl立體聲恃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如果透過廣播、或聽唱片峙聲音太傳真的話會影響了去現場聽音樂的人潮。唯獨正在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的史托科夫斯基獨排眾議。他認為重播的效果愈好則能吸引愈多的人來聽音樂,這封整個音樂車業足有幫助的。因此他非常熱心且主動的率領費城管弦樂團為貝爾電話公司那幾位工程師作錄音實驗。

    當時研究的方向有二,一足改善Mono的音質,二足發展Stereo立體聲,最先被發展出來的立體聲錄音是用三支麥克風錄成三聲道,然後再出中間聲通併入左、右聲追的。二十年後的Mercury也秉承了這種錄法而創下了驚人的成就。當初試驗錄音時,史托科夫斯基不僅領導費城管弦樂團參予,他自己還下海操作器材。印證於他特別講究樂團的音響效果來看,他不愧為音響迷的祖師。

二張歷史性LP

    當初在試錄時有沒有留下母帶呢?不僅留下了母帶,後來還刻成二張紀念唱片出售。我自己就有這二張LP,它的標題是「Early Hi - Fi」,由貝爾貿驗室出版。錄音時間是1931到1932年間,二張唱片中有Mono的,也有Stereo的。由於是試錄性質,因此都是樂曲的片段。在將近六十年後的今天來聽這二張LP唱片,是怎樣的滋味呢?心中充滿感激之情!就是因為有了先人的努力,使得今日我們得以在此大發議論。

    除了貝爾電話實驗室那一批工程師在為未來的Hi--Fi努力之外,還有一個音響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也在194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那位大師就足Paul W. Klipsch,號角式喇那的老祖宗。在談及Klipsch本人之前,我要先澄清一件事情:許多音響迷一直認為Paul W. Klipsch已經「溶入」歷史。其實,據此間代理商志仁告訴我,Klipsch去年才退休,將棒子交給了他的表弟,繼續經營Klipsch喇叭公司。

大師Paul W. Klipsch

    Paul W. Klipsch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四方臉、頭髮往上梳、戴眼鏡,士唇留髭,表情看起來蠻嚴肅的。他l904年三月九日生於印地安那州晚Elkhart。他先在1926年拿到新墨西哥農機學院(後來的新墨西哥大學)電子工程學位;然後又在1934年史丹福大學拿到工程師學位。在1926年,他就進入GE電子公司測試部門,在那裡待到1928年。1928到1931年間,他在智利一家叫Angle-Chilean Consolidated Nitrate Corp.工作。1934年到1936年間,他又換到休士碩一家Independent Exploration Co.。1937到1941年間,他換了同在休士頓的另一家公司Subterrex Co.。1941到1945年間他進入美國陸軍。最後,當然是自己成立了Klipsch and Associates Inc。

Klipschorn誕生

    從1939年開始,Pula W. KIipsch就開始研究喇叭,1943年就已替「Klipschorn」申請專利商標。不過,一直到了1946年,Klipsch才推出第一件Klipschorn。從目錄上看,Klipsch目前有九種型號,每一型的效率都在9OdK以上,而且大部份使用了號角式中、高音。當然,其中最迷人的仍然是最老的Klipschom 。屈指算算,Klipschorn這型喇叭到現在也已經有四十幾年歷史了。環顧目前市面上的所有音饗產品,還沒有年齡比它更老的。到底Klipschorn有什麼魅力,能夠經歷半世紀而不墜?現在您或許還不知道,但我相信等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您一定與我一樣,對Klipschorn會產生一種難捨的情感。

折疊式低音號角


    Klipschorn 的高度足132公分,寬度79.4公分,深度72.4公分,從正面看,它分二層。上層有面板網罩,下層則是一整塊木板。而從上往下看,它卻是呈三角形的。為什麼會是是這種樣子的呢?原來Klipschom是全號角式的喇叭,高音是號角、中音是號角、連低音也是號角。高音、中音用號角沒什麼問題,[color=Red]而低音用號角問題就來了,如果想要使低頻能夠低沈的話,號角就要很長。太長的號角怎麼能夠裝在一個木箱中呢?結果Paul W. Klipsch天縱英明,想到將號角折疊起來的方式可以解決低音號角的問題,於是設計了一種複雜的迷宮式低音號角,並且馬上申請了專利。可憐其他生產號角喇叭的公司祇好都採用號角、紙盆混合型設計。如果讀者們不健忘的話,就可以回憶起以前所看到號角喇叭的樣子:它們的超高音、高音、中音單體都是號角的,但是低音就用紙盆單體來代替。或許那些廠商會說紙益的低音要比號角式的來得好,但足我想其中一定免不了酸葡萄心理作祟;還有,折疊式號角低音的製作成本要比傳統紙盆低音高得多,這也是廠商會考慮的一個地方。


Klipschorm的線描圖
29-91-1.jpg

    折疊式的低音號角長得什麼模樣呢?我相信除了製造工廠之外,消費者一定沒有看過。我們這裡刊載了一張剖面圖與一張線描圖,請讀者們仔細看看。為什麼不拆開來拍呢?或許有讀者會問。其實那個折疊式低音號角如果一拆下來,便化成一片片的,再也看不出「折疊式」的奇妙。再者,要拆那一、二佰個螺絲,光用想的就令人手軟,更不要說動手去拆了。所以,就請讀者們原諒我們偷懶吧!折疊式號角低音為何要將木箱設計成三角形,靠著牆角擺、向後發聲呢?這是因為那個號角低音把整個牆角及向二端延伸的牆壁都當作「號筒」的一部份了,所以才必須塞在牆角裡。有了那麼大、那麼長的號筒,折疊式低音號角方可以發出低沈的低頻。

中間聲道的老祖宗

    「喇叭塞在牆角裡,這與現代音響美學相違背,能聽嗎?」大部份的音響迷在若到此處時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想,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必須再從早期的Stereo觀念談起。早期研究Stereo的工程人員發現,要聽喇叭立體聲並不需要三個聲道,把中間聲道的聲音混入左、右邊依然可以產生立體聲;而且,二聲道的刻片與重播都可以用左、右45度夾角的方式將音樂訊號刻在夾角二壁上。如此一來很容易就解決所有問題。在那個時代,現在音響迷很流行的「Toe In」這個名詞早已被提出來討論。大家那同意要想求得最佳的音像必須將左、右二喇叭向茗中問的聆聽者作某個內傾角度。如此一來,音像是準了,但是同時也產生一個問題----祇有一個聆聽皇帝位。對於將喇叭放在小房間內獨享的音響迷而言,這不是問題。但足,對於喜歡用大喇叭,在大空間中享受音樂的人們而言,在一個一、二十坪的客廳中設定一個皇帝位未免太離譜些。於是,Paul W. Klipsch就提出一種補救方法,他要Klipschorn喇叭的用家們在二喇叭中間 再加一支喇叭,這個中問聲道喇叭負責左聲道加右聲道的音樂訊號。如此一來,整個聆聽區域就不止限於一個皇帝位,而是像音樂廳般形成一片聆駝區域。看到這裡,有著AV的讀者們一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錯!Pro Logic!在今大,AV的廠家要求看AV的人要在二喇叭之間增加一個中閒聲道,而機器上也有Pro Logic解碼,以便使AV的音效達到最佳的臨場感。這個理論,Paul W. Klipsch早在幾十年前便已提出,並證明有效。是否今天看AV的人都要尊稱Paul W. Klipsch一聲老祖宗?

    轉入正題,二支大喇叭塞在牆角能聽嗎?當然能將,它會產生一個很寬廣的音場,就像在音樂廳中聽音樂般。但是,此時的昔橡無法像一般小喇叭般那麼清楚,因為聽像Klipschorn這種大喇叭勢必要有一個大空間,而我剛才已經談過,在一個大空間中坐一個皇帝位是相當滑稽的。這也就是說,如果您用了Klipschorn ,您一定是將二個喇叭擺在長邊的二個角落裡(短邊太窄了,反而糟蹋這對喇叭),而且,您也不可能坐在「聲焦點」的三角形頂點上聽,因此,它所再生的音像一定比較模糊。如果您想要有精確的音場, 那麼,請遵照大師數十年前的叮矚,在中間擺一支喇叭 。如此,您就可享受到極大的音場與清楚的音像了。

    假若要加中間聲通,到底要加什麼喇叭呢?隨便去外而買一支喇叭嗎?不行,如此一來 ,不僅音色不同,也破壞了Klipschorn的整能典雅之美。Paul W. Klipsch建議用家一定要用Klipsch的La Scala或 Belle。這二型喇叭的造形、效率、音色與Klipschorn最接近,因此搭配起來最完美。可惜我未聽說過台灣的用家有遵照Paul W.Klipsch的指示而用「三支」喇叭者,甚至在代理商的屬試聽室中,也祇看到二支Klipschorn而已實在可惜!

百年也不落伍

    Klipschorn推出迄今已數十年,它怎麼能夠趕上現代的要求呢?有這種想法的人錯了。Klipschorn的規格載明頻寬為35Hz~17KHz土3dB (這還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與那些動輒2OHz~2OKHz土3dB的小喇叭相較而言,Klipschorn的規格好像不甚出眾,但是,等您聽到之後就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了。Klipschorn剛推出時就有這種規格嗎?不是的!事實上Klipschorn外形雖然沒變,但是內部三支號角卻不斷的在改進。Paul W. Klipsch顧慮到音響迷賺錢不容易,因此在設計新號角單體時謹守一個原則,那就是尺吋完全一樣。如此一來,祇要把舊的拆下,換上新單體,Klipschorn就毫不落伍的跟到了數位時代。像低音號角的單體最早用Stephens P52LX2,後來用Stephens l03LX2,再來又改用EV的l5WK。再往後則用Klipsch自己的K-33J,K-33P,目前則使用K-33E。中音號角在1947年到1949年間用的是WE的713A,1949年到1951年間換用Stephens的Pl5。從1951年到1961年間使用了自己的K-55V,目前則是K-55M 。高音單體目前則是用K-77M。此外,中音與低音的「號角」也可以換。甚至分音器也可以換。您說,Klipschorn有沒有可能再用一百年?極有可能。所以,我想說:買了Klipschorn喇叭的人就好像是買了活化石或可符合現代要求的古董。不要說一百年了,就算五十年後好了,當其他數十萬元級的喇叭已經銹光、爛光時,唯有售價不到二十萬元的Klipschorn還在牆角裡一邊散發著古董的魅力,一邊還唱著美妙的音樂。您看!能不心嚮往之嗎?

超高的效率

    Klipschorn還有一處令我心動不已的地方,那就是超高的效率。它在一瓦的輸入時在一米前測有104dB的音壓。換句話說,它在一般十幾坪大的房間中祇要有10瓦的功率便可以使音壓達到115dB--120dB左右,這種音壓可以讓您享受到最震撼的樂團演奏。而它卻可以承受100瓦的輸入,您說!還有什麼火車聲、砲聲不能再生的?至於大鼓,那已是小兒科了。效率高還有什麼好處呢?近年來,我聽了愈多高效率的喇叭,就愈覺得高效率的喇叭很容易能再生出「很像」真實樂器的質感,而且,它有一種很輕鬆、自然的感覺。我自己用的是低效率的喇叭,因此我的感觸更深。我相信許多使用超低效率喇叭的人一定也有同我一樣的感想,祇是怕被人譏為落伍而不敢說出來罷了。

300B來推可能最好

    Klipschorn推薦的功率擴大機祇要20瓦就足夠了,這實在是一個太迷人的數字了。或許近十年來的音響迷早已習慣於擴大機無限制的膨脹輸出功率以應付難推的喇叭,因此早已忘記素質優異的小功率擴大機長得什麼樣子。這也是一般人認為早期擴大機已經落伍的原因之一,因為那些小功率的擴大機根本無法應付今日的那些怪胎喇叭-----極低的效率、扭曲的負載阻抗曲線;還有為了縮小箱身體積以符合目前居家環境需求,不得不排除箱內空氣容積的幫助而以大功率把聲音擠出來。功率擴大機愈大,則投資在與聲音無關的成本上也就愈高。還有一點可悲的是,輸出功率愈大的擴大機,其音色、音質愈難作得好。一部二百瓦的真空管級神要達到二十瓦後級同樣的音色、音質水準,可能要付出五倍到十倍於二十瓦後級的成本。所以,看到Klipschorn能夠以二十瓦的高素質擴大機來推,真是高興極了。

    前面說過,在代理商那裡聆聽時我最鍾意的是以一部McIntosh 275後級配Marantz 7前級來推Klipschorn。這套古董機日前市場上有許多音響店在賣,其售價依外觀新舊與修改與否而有所不同,但大抵上二十萬元以內應該可以買一套。為什麼老擴大機來配Klipschorn會那麼好聽?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同時代的產品,當初在設計生產時必已考慮到相互的依存性。所以搭配起來宛若天作之合。當然,不想使用古董機也可以。目前VTL有接受訂貨生產300B的機種,我想用300B來推Klipschorn必然也是絕配。

聆聽室先天缺陷

    此次聆聽Klipschorn的時間並不長,二次加起來大約五小時左右。試聽軟體是幾張我在家裡聆聽室、雜誌社聆聽室聽得滾瓜爛熟的軟體,因此,可以彌補一些場地不熟的缺憾。不過,志仁樓上的這個聆聽室以前我就去聽過好幾回,並且去抓過臭蟲。所以找知道這個聆聽室的缺點。這個聆聽室由於很大,而聆聽位置離喇叭又遠,因此在極高頻與極低頻二端都有衰減。尤其是低頻以下。我記得大約在50Hz處就開始嚴重衰減。因此,如要嚴格講究,我在這個聆聽室中所聽到的Klipschorn其低頻以下的量感應該尚未完全發揮,而且極高頻亦然。讀者在聽我描述其音響效果時不妨自己加碼。

    Klipschorn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呢?第一次用晶體機聽時祇覺得音場寬廣,音像近乎真實的大,動態範圍與動態對比都很好,細微的聲音都能夠清楚的再生。但是總覺得尚缺乏一股自然、輕鬆的空氣浮動感;同時,離「真實」的樂器感覺尚隔一皮。此外,由於我是坐在「聲焦點」以外聆聽,因此音場的深度感顯然比寬度要差,也因此,由前往後的層次感也就差些。至於頻域二極端的延伸,在前面已經講過,受限於空間,因此尚未達到Klipschorn應有的水準。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6 11:37:54 | 顯示全部樓層
像真的一樣大與輕鬆

    第二次去聽時,換用McIntosh 275與Marantz 7來推。聽了一張CD之後,我心裡驚訝極了,Klipschorn似乎脫胎換骨了。先說綱琴吧!那鋼琴的真實、自然以及末被縮小的形體大小,就像是坐在國家音樂廳三百個座位的小演奏廳中享受綱琴演奏會般。這種非常輕鬆、自然的感覺是無法從小喇叭中發出來的。我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真正的綱琴聲是很寬鬆、一點都不緊繃的,而在大部份比較小型喇叭中,鋼琴都會呈現緊繃的情況,包恬我自己的Mirage M-1也不可避免的曾有一些這種缺點。Klipschorn的鋼琴就沒有這個問題。老實說,聽了它的鋼琴之後,心裡還不由得生起想換喇叭的念頭。但是,這個念頭馬上被「理智」所控制住。

    弦樂群也像鋼琴一般緊緊的吸引住我,我用的是那張弦樂呢?說來令人洩氣,我用的是偉翔出版的「激情與浪漫國語篇」,曲子是由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的。您聽,那些弦樂的厚度、量感與質感用Klipschorn唱起來真是令我感動極了。那幾乎是我夢寐以求的「弦樂量感」,它們不是「薄薄的一片」,而是「厚厚的一群」。聽完「浪漫與激情國語篇」我迫不及待的拿出Klavier那張聖桑「管風琴交響曲」來聽。弦樂依然是那麼寬、那麼廣、那麼厚。可惜管風琴不夠低沈。聽完「管風琴交響曲」後,重頭戲來了,那就是第二首白遼士的「哈姆雷特葬禮進行曲」。龐大的合唱團、強烈的管弦樂、沈重的大鼓、清脆的小鼓交織成一幅寬廣遼潤的畫面。我很難描述那首曲子給我的強烈震撼感,但是我幾乎肯定Klipschorn是少數能再生樂器「真實尺吋」的喇叭之一。為何我說「幾乎」呢?因為我還沒有聽到加裝中間聲道的Klipschorn;還有,志仁的聆聽室中,極低頻依然無法表現。雖然如此,Klipschorn的聲音也已經夠嚇人了。

    人聲表現如何呢?Proprius唱片中的男中音、女高音都試過了,非常完美。聽高淑津Music Box「刺客列傳」的那些曲子也非常的好。當然,聽Joan Baez那張「西班牙鬥牛場現場演唱會」時也真實極了。因此,人聲部份就留待您自己去體會吧!

可惜我的聆聽室太小了

    Klipschorn的聲音表現還有許多方面值得寫的,但是這篇評論已經超出我自己所訂下的字數太多了,因此就此狠狠剎車,剩下的部份讓讀者自己去追求。如果讀者們想親自到代理商那裡試聽的話,請先記住我在那裡所聽到的三個問題:第一、極高頻與極低頻受空間限制,尚無法完全表現;第二、由於聆聽位置在聲焦點之外,因此無法如小空間般獲得一個極佳的深度感;第三、一定要指定用真空管前、後級來推。最後,順便提醒讀者們:如果沒有足夠大的空間(至少十坪以上),請不要打Klipschorn的主意。可惜我自己的聆聽室才八坪多,否則,我一定要向代理商借一對Klipschorn回家好好澈底研究一番,因為,它的某些表現實在令我心動極了。

http://audioart.audionet.com.tw/29/Klipschorn.ht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6 17:42:40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手入門HORN? interesting topic 喎...
幾千蚊: TAD 300仔
1-2萬: Klipsch Heresy, Tannoy 10"/12" Gold/HPD, JBL 4310(non-horn)>4425>4312(non-horn,1st ver)
2-3萬: Klipsch LaScala, Tannoy 12"/15" Gold, 新JBL 4428/29
3-4萬幾: Tannoy 15" Gold, Tannoy GRF(水松面), Altec 604C, JBL 4343, 新JBL S4700, Array 1400, 再上仲有好多好多.........
以上是大路牌子, 冷門的就吾多懂啦.
前輩所言, 英國HORN斯文, 美國的奔放及較有動感. 其實都係睇點玩(配AMP).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7 12:31: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有冇一些細一點都horn 介紹下, 見通常都係大大隻,就算送比我, 窩居的我根本玩唔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7 12:41:27 | 顯示全部樓層
300bguy 發表於 2014-4-16 17:42
新手入門HORN? interesting topic 喎...
幾千蚊: TAD 300仔
1-2萬: Klipsch Heresy, Tannoy 10"/12" Gold/H ...

感謝師兄! 我都吾清楚價格帶
horn 係到實在太冷門 問左都無咩人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7 14: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jasoncmk 發表於 2014-4-17 12:31
有冇一些細一點都horn 介紹下, 見通常都係大大隻,就算送比我, 窩居的我根本玩唔到 ...

又細而有口碑的horn 就係TAD 300 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17 14:25:02 | 顯示全部樓層
Holelighter 發表於 2014-4-17 12:41
感謝師兄! 我都吾清楚價格帶
horn 係到實在太冷門 問左都無咩人復 ...

吾算冷門(當然, 入到HIFI 鋪, HORN的比例是少的), 但涉及範圍都幾闊, 吾知從何說起....古董/新野/DIY, 每part都有佢"歷史", 新野就簡單D但又好多都幾overprice下, 冇計, 人工/材料/marketing(食水深?)樣樣都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7 15:35:55 | 顯示全部樓層
以Mclntosh MC30 CD唱盤進行試聽,軟體以弦樂為主,聲音甜美,中音豐厚,雖然音量開的不大,但樂聲的緊張感,讓你自然地專注於音樂的旋律中,各種樂器之間的分離度也能巧妙地突顯出來,整個空間就如同舞台般地產生包圍感,活
潑、生動、具有生命力的聲音,充分表現Klipschorn的特色。

美國Klipseh喇叭公司的經典銘器






Klipsch公司的老闆Paul W. Klipsch在1942年就開始設計生產Klipschorn喇叭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在今年日本的MJ雜誌(10月份)上還可看到接受訂購的廣告,可見它的魅力經過50多年依舊不減。Klipschorn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音箱設計,Klipsch公司將當時劇院用的W.E兩音路大型號角,改良成複雜的折疊式號角,並巧妙地利用牆角的壁面當作低音號角出口的延伸,成功地將低音號角的長度大大縮短,而設計出家庭化的號角系統,此設計讓Klipsch公司取得專利權。
引領潮流的corner horn式音箱


Klipschom音箱外形及作工,精緻典雅(圖1-2),雖然音箱不小(高132公分、寬79.3公分、深72.4公分),但使用時緊貼牆角,不佔位置,又像一座高貴的家俱,所以corner horn式音箱也就流行起來,如E.V的Georgian、JBL的Hartsfield、Tannoy的Autograph、Corner GRF等等,都屬於折疊式低音號角音箱。




Klipschorn 50年代使用的單體,低音有E.V. 15WK或Trusonic 15吋Stephens(圖3)兩種;中音使用University的SA•HF driver+Klipsch自己研發的中音號角(木材及類PVC之混合)(圖4);高音有兩種,使用University Model 4401高頻到15kHz,使用E.V.T35高頻到19kHz(圖5)。三音路分音器也有三種不同的設計(圖6),購買時要看清楚兩個音箱的分音器與單體是否一致。
Klipschhorn使用經驗談

我在多年前曾使用過80年代的KlipschornII-K-B-WO,單體己改為Klipsch公司自己研發的人工磁鐵單體,低音K-33,中音K-55+K400號角,高音K-77。效率還是很高,達104dB,分頻點為450Hz、4.5kHz,頻寬35Hz-17kHz(±5 dB),平均阻抗8歐姆,承受功率105瓦,尺寸132公分高,79.3公分寬,724公分深,重量1087公斤。以普及化的二手價格買進,相當超值好玩。但是Klipschorn進門後也奮鬥了一、二個月,才有滿意的表現。首先發現中、低音分音器上只有電感,沒有70μF的電容。去電代理商詢問,沒有結果,只好自己去買兩個70μF電容裝上。接聽時發現中高音的音量過大,低頻相對不足,因單體是人工磁鐵,聲音較衝,箱內喇叭線換成自己喜歡的線材,中、高分音器上的電容也改成自己喜歡的電容。  
Klipschorn的效率很高,所以比較適合用小功率的管機來推,我記得當時是用300B單端機來推,表現出豐滿有彈性的低音,密度感相當高的中,高音,它輕鬆自在的聲音,很有魅力。因為音箱必須緊貼牆角,所以toe-in不好調整,可用作假牆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還有,音箱底部不可墊高或使用腳座,否則低音表現會不足。

http://www.avlee.com/classic_detail.asp?NewsID=6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7 16: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晶體配號角,Klipschorn有木頭味 劉漢盛


主人的聆聽空間是開放式的,坪數相當大,Klipschorn靠著牆擺一點都顯不出它是大喇叭。
以前,如果有人問我,號角喇叭要搭配什麼擴大機?我大多會告訴他們,可能搭配真空管擴大機會比較好。為什麼?我所持的理由很簡單︰在號角時代,設計師用來搭配號角的擴大機都是真空管製品,因此他們在設計時都會考慮到真空管擴大機搭配的相容性。

用晶體機推號角

不過,如果現在您再問我,號角喇叭要搭配什麼擴大機?我會回答:晶體擴大機可能也會讓號角發出好聲。為什麼?因為我親耳聽到Klipschorn搭配了Jeff Rowland 8Ti HC擴大機之後,竟然也能發出我所喜愛的美聲。這樣的經驗,打破我自己對號角喇叭的看法,也再度驗證音響領域裡最顛撲不變的一件事實 - 耳聽為憑。
這次的「現場報導」是在一位醫師家裡,從他音響架上還留著Accuphase早期擴大機來看,他的音響資歷不短。據主人說,那是他在日本求學時所買的。除了Accuphase之外,架上還有McIntosh 7300的後級。不要以為主人喜歡的都是老東西,他的訊源用了充滿現代感的Mark Levinson No. 31XL轉盤以及No. 30.6數類轉換器,前級則是Mark Levinson No. 380S,此外還有一部Dynalab FT101A調諧器。連收音調諧器都有了,那麼有沒有環繞聲道?有!他還用了EAD Ovation處理器。至於喇叭,主要當然是Klipschorn,而且還是50週年紀念機種。其他環繞喇叭有同為Klipsch的KCFC-7中置聲道,Altec環繞聲道與Klipsch KCSW的15吋200瓦超低音。

好聲可以治病,衰聲足以致病


「號角喇叭要搭配真空管機」這種通式的想法,其實已經有重新思考的必要。像主人用這款Jeff Rowland 8Ti HC大功率晶體後級,一樣讓Klipschorn發出了充滿魅力的聲音。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高達100dB以上號角喇叭的最佳搭配就是小功率管機,而且最好是300B單端管機。我很好奇,主人怎麼會去搭配晶體後級,而且還是高功率大電流(HC只的就是大電流版)的晶體後級?主人說他對什麼喇叭配什麼擴大機並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完全憑自己耳朵去聽。當初他會選擇這樣的搭配,就是他聽了喜歡這種聲音,並且認為這是他所要的聲音,所以就買下來了。主人到底要什麼樣的聲音?他的回答也沒有什麼大學問,但是很直接:「讓我聽了很舒服、不會緊張的聲音就是我要的聲音」。的確,很多人用迷你組合聽背景音樂時,會感到受音樂薰陶的舒服,但是換上大套音響之後反而被不好聽的聲音弄得緊張兮兮。日本醫生研究說,音樂可以治病,這我相信,不過醫生所說的音樂必然是柔美好聽的音樂,而非尖銳刺耳的聲音。尖銳的聲音會讓人緊張,而緊張一定會導致身體病變。音響迷也許可以仔細回想,自從迷上聽音響之後,自己的身體與精神狀態到底是變更好了,還是變差了?脾氣到底是變得更和藹,還是更暴躁?對人對事的反應到底是更尖銳具攻擊性,還是更有包容心?我想,好聽的音響一定會讓人身體變得更健康,心情更愉快,更樂於與人為善。
主人所喜愛的是好聽的聲音,但是他所謂的「好聽」到底是怎麼樣的聲音呢?當然,我在現場已經聽到,待會兒我會想辦法以文字來描述。在此之前,我要簡單的說明一下主人的聆樂空間。這是一間開放式的客廳,坪數很大,除了天花板有簡單以造型來打散聲波之外,其餘並無法看出有何特別為音響整治之處。不過,由於房子的裝潢是由懂得音響空間的健頂王名弘負責,所以我猜想對於聲波的處理可能已經融入看似正常的居家裝潢裡面了。

沒牆角就沒高頻與低頻


如果沒有牆角可以用,就必須做個人工牆角,像主人這裡就用厚玻璃製成了人工牆角。
由於喇叭是擺在很長的牆面上,左右二邊並沒有水泥牆角,所以此間代理商還特別為這對50週年紀念Klipschorn以玻璃做了二個牆角。為什麼Klipschorn一定要放在牆角,沒有牆角難道就不行嗎?由於Klipschorn在設計時,就是以牆角作為號角的延伸,所以如果沒有牆角,等於就是把Klipschorn斬手斬腳,這樣的結果並不只是低頻量感不夠而已,連高頻都會悶悶的出不來。這也是多年來我一直無法在家裡評論Klipschorn的原因:我不可能為了評Klipschorn而去做二個牆角吧!當然,這也是一般音響店無法展示Klipschorn的原因:就算有牆角可擺,但是前面一放置其他喇叭,就又把Klipschorn遮住了。
奇怪,怎麼我家裡會沒有牆角,不是每個人家裡的房間都會有牆角嗎?沒錯,房子是四方的,凡四方就必會有牆角,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問題是有些人家裡的牆角早已另有他用,或者是二個牆角所對應的那片區域並不適合坐下來聆聽音樂。像我聆聽音樂區的二個牆角就被櫃子擋住,其他地方根本無法形成可以擺放喇叭的牆角。所以,如果想用Klipschorn的話,就必須要做人工牆角。

玻璃人工牆角不錯


主人的唱片櫃滿滿的,他說自己只聽音樂,不玩音響。
此間代理商做過多種人工牆角,有用磚砌者,有夾板內灌沙者,還有這種用厚玻璃的例子。這三種材料的效果都不錯,只不過砌磚會弄髒室內,用夾板釘還要貼皮油漆灌沙比較麻煩,唯有用厚玻璃施工既簡單又乾淨,所以廣為客人喜愛。到底人工牆要砌多寬多高呢?據代理商老闆顏先生說,與喇叭的寬度、高度相同即可,因為這樣就等於把Klipschorn整個拓展到與牆同體。

人工牆角真的能夠與整面牆相比嗎?這個議題不是我此次到主人家的目的,而且這真的很難去作比較。因為基本上用人工牆角與真實牆角的二個環境就不同,而環境因素影響聲音表現是非常巨大的。在這樣二個不同的環境中,您能夠區別出何種因素才是影響聲音的重點嗎?反正,如果有牆角您就不會去用人工牆角,而會用人工牆角的人就是因為缺真實牆角,所以這個議題說實在也沒什麼好討論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4-17 16:12:15 | 顯示全部樓層
晶體配號角,Klipschorn有木頭味 劉漢盛
以前,如果有人問我,號角喇叭要搭配什麼擴大機?我大多會告訴他們,可能搭配真空管擴大機會比較好。為什麼?我所持的理由很簡單︰在號角時代,設計師用來搭配號角的擴大機都是真空管製品,因此他們在設計時都會考慮到真空管擴大機搭配的相容性。
用晶體機推號角

主人的聆聽空間是開放式的,坪數相當大,Klipschorn靠著牆擺一點都顯不出它是大喇叭。
不過,如果現在您再問我,號角喇叭要搭配什麼擴大機?我會回答:晶體擴大機可能也會讓號角發出好聲。為什麼?因為我親耳聽到Klipschorn搭配了Jeff Rowland 8Ti HC擴大機之後,竟然也能發出我所喜愛的美聲。這樣的經驗,打破我自己對號角喇叭的看法,也再度驗證音響領域裡最顛撲不變的一件事實 - 耳聽為憑。
這次的「現場報導」是在一位醫師家裡,從他音響架上還留著Accuphase早期擴大機來看,他的音響資歷不短。據主人說,那是他在日本求學時所買的。除了Accuphase之外,架上還有McIntosh 7300的後級。不要以為主人喜歡的都是老東西,他的訊源用了充滿現代感的Mark Levinson No. 31XL轉盤以及No. 30.6數類轉換器,前級則是Mark Levinson No. 380S,此外還有一部Dynalab FT101A調諧器。連收音調諧器都有了,那麼有沒有環繞聲道?有!他還用了EAD Ovation處理器。至於喇叭,主要當然是Klipschorn,而且還是50週年紀念機種。其他環繞喇叭有同為Klipsch的KCFC-7中置聲道,Altec環繞聲道與Klipsch KCSW的15吋200瓦超低音。
好聲可以治病,衰聲足以致病
「號角喇叭要搭配真空管機」這種通式的想法,其實已經有重新思考的必要。像主人用這款Jeff Rowland 8Ti HC大功率晶體後級,一樣讓Klipschorn發出了充滿魅力的聲音。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高達100dB以上號角喇叭的最佳搭配就是小功率管機,而且最好是300B單端管機。我很好奇,主人怎麼會去搭配晶體後級,而且還是高功率大電流(HC只的就是大電流版)的晶體後級?主人說他對什麼喇叭配什麼擴大機並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完全憑自己耳朵去聽。當初他會選擇這樣的搭配,就是他聽了喜歡這種聲音,並且認為這是他所要的聲音,所以就買下來了。主人到底要什麼樣的聲音?他的回答也沒有什麼大學問,但是很直接:「讓我聽了很舒服、不會緊張的聲音就是我要的聲音」。的確,很多人用迷你組合聽背景音樂時,會感到受音樂薰陶的舒服,但是換上大套音響之後反而被不好聽的聲音弄得緊張兮兮。日本醫生研究說,音樂可以治病,這我相信,不過醫生所說的音樂必然是柔美好聽的音樂,而非尖銳刺耳的聲音。尖銳的聲音會讓人緊張,而緊張一定會導致身體病變。音響迷也許可以仔細回想,自從迷上聽音響之後,自己的身體與精神狀態到底是變更好了,還是變差了?脾氣到底是變得更和藹,還是更暴躁?對人對事的反應到底是更尖銳具攻擊性,還是更有包容心?我想,好聽的音響一定會讓人身體變得更健康,心情更愉快,更樂於與人為善。
主人所喜愛的是好聽的聲音,但是他所謂的「好聽」到底是怎麼樣的聲音呢?當然,我在現場已經聽到,待會兒我會想辦法以文字來描述。在此之前,我要簡單的說明一下主人的聆樂空間。這是一間開放式的客廳,坪數很大,除了天花板有簡單以造型來打散聲波之外,其餘並無法看出有何特別為音響整治之處。不過,由於房子的裝潢是由懂得音響空間的健頂王名弘負責,所以我猜想對於聲波的處理可能已經融入看似正常的居家裝潢裡面了。
沒牆角就沒高頻與低頻
如果沒有牆角可以用,就必須做個人工牆角,像主人這裡就用厚玻璃製成了人工牆角。
由於喇叭是擺在很長的牆面上,左右二邊並沒有水泥牆角,所以此間代理商還特別為這對50週年紀念Klipschorn以玻璃做了二個牆角。為什麼Klipschorn一定要放在牆角,沒有牆角難道就不行嗎?由於Klipschorn在設計時,就是以牆角作為號角的延伸,所以如果沒有牆角,等於就是把Klipschorn斬手斬腳,這樣的結果並不只是低頻量感不夠而已,連高頻都會悶悶的出不來。這也是多年來我一直無法在家裡評論Klipschorn的原因:我不可能為了評Klipschorn而去做二個牆角吧!當然,這也是一般音響店無法展示Klipschorn的原因:就算有牆角可擺,但是前面一放置其他喇叭,就又把Klipschorn遮住了。
奇怪,怎麼我家裡會沒有牆角,不是每個人家裡的房間都會有牆角嗎?沒錯,房子是四方的,凡四方就必會有牆角,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問題是有些人家裡的牆角早已另有他用,或者是二個牆角所對應的那片區域並不適合坐下來聆聽音樂。像我聆聽音樂區的二個牆角就被櫃子擋住,其他地方根本無法形成可以擺放喇叭的牆角。所以,如果想用Klipschorn的話,就必須要做人工牆角。
玻璃人工牆角不錯
此間代理商做過多種人工牆角,有用磚砌者,有夾板內灌沙者,還有這種用厚玻璃的例子。這三種材料的效果都不錯,只不過砌磚會弄髒室內,用夾板釘還要貼皮油漆灌沙比較麻煩,唯有用厚玻璃施工既簡單又乾淨,所以廣為客人喜愛。到底人工牆要砌多寬多高呢?據代理商老闆顏先生說,與喇叭的寬度、高度相同即可,因為這樣就等於把Klipschorn整個拓展到與牆同體。
主人的唱片櫃滿滿的,他說自己只聽音樂,不玩音響。
人工牆角真的能夠與整面牆相比嗎?這個議題不是我此次到主人家的目的,而且這真的很難去作比較。因為基本上用人工牆角與真實牆角的二個環境就不同,而環境因素影響聲音表現是非常巨大的。在這樣二個不同的環境中,您能夠區別出何種因素才是影響聲音的重點嗎?反正,如果有牆角您就不會去用人工牆角,而會用人工牆角的人就是因為缺真實牆角,所以這個議題說實在也沒什麼好討論的。
不會粗聲,反而有木頭味
好,該說的都說得差不多了,現在讓我們幻想一下,一對以牆角為號角延伸的喇叭會發出什麼聲音?我們都知道,許多人喜歡號角的聲音,就是鍾情於他能夠輕鬆的發出聲音。對於號角迷而言,一般小喇叭的聲音就好像擠著聲帶在唱歌,而號角就像多明哥或帕華洛帝般敞著喉嚨盡情歌唱,這二種輕鬆程度有很大的差別。不過,不喜歡號角的人也會說號角的高頻段聲音比較粗。對於這二者,我要說前者是對了,後者我在主人家中並沒有感受到。換句話說,我在主人家裡所聽到的號角高頻聲音並不會粗,反而是我喜愛的那種稍暗而帶木頭味的聲音。對於高頻段的聲音表現,很多人喜愛比較華麗的聲音,我也是一樣。不過,若要在稍暗的木頭味與華麗之間作個取捨,我會選擇木頭味。為什麼?因為木頭味畢竟比較接近木質樂器的原味,而華麗的高頻如果略微失去控制,就會失之尖銳。
再者,如果高頻段具有稍暗的木頭味特色,在聽起鋼琴時觸鍵質感以及音色也會很迷人。鋼琴聲音會不會很亮?您問彈鋼琴的人,沒有人會說鋼琴的聲音很亮,或者會亮到刺耳。想想看,擊搥打在鋼弦上,引起木頭響板的共鳴,這種發聲構造怎麼可能會讓聲音太亮或刺耳?所以鋼琴高音會刺耳都是擴大機或喇叭已經失真所致。在主人家,我所聽到的木頭味不僅表現在弦樂上,也表現在鋼琴上。我所帶去的諏訪內晶子「提琴驚豔」、Chandos的奈吉甘乃迪小提琴,以及米開蘭傑里彈的德布西,在在都證明了這套音響搭配能夠發出稍暗的木頭味。
輕鬆寬闊是號角的特質
天花板上有些鋸齒木造結構,是用來擴散聲波的。
至於中頻段,那更不用說,號角的寬鬆特性在此盡顯無遺。無論是「阿吉仔唸歌」、「Breaking Silence」、「Cafe Blue」、Boceli的「Sogno」等等,都能顯出寬鬆的人聲特質。而像「暢響」與黃貞華「豎笛貞情」這張中頻寬廣、質感直接的錄音在Klipschorn身上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連「暢響」第一首中的大提琴都不會粗銳,反而也是具有提琴族的木頭味。誰說老式號角就會唱出老聲?到此為止,我所聽到的聲音與我近年聽過的那麼多新器材並無差別。
再來說到低頻。如果有人想在Klipschorn身上得到會震門板捲褲管的低頻量感,我要勸他死心,因為Klipschorn並不是那種型態的喇叭。雖然顏先生說Klipschorn的低頻可以到35Hz,不過其量感在我的標準中就是夠而適中,並不是毀天滅地那種低頻。其實,除非喇叭的低音單體非常多,在開放性的大空間中是很難聽到那種地動壁搖的低頻。那種地動壁搖的效果,我在本刊顧問劉仁陽那裡經常聽到,也在日月音響新的大聆聽室裡聽到過。
雖然Klipschorn的低頻段量感處於適中的程度,不過您想聽什麼都已經可以滿足了。「阿吉仔唸歌」裡面的噗噗鼓聲,「Breaking Silence」裡的低頻彈性,米開蘭傑里彈德布西裡鋼琴的低音鍵表現等,都能夠讓我感受到低頻段的權威感。女性柔婉的的高頻段,男性權威的低頻段,加上寬鬆大方的中頻段,這就是主人這套音響搭配起來的聲音表現。

台灣只有五對紀念版
聽到這裡,我慢慢瞭解主人所說的聽起來輕鬆、聽起來舒服的聲音。閒聊中,主人告訴我原先他用的是一般版Klipschorn,後來知道Klipsch為了紀念50週年,特別製作了50對紀念版,於是才委託此間代理商更換。據顏先生說,台灣總共分到五對,他自己留下一對,其餘賣給客戶。其中有三對都是本來擁有Klipschorn的人買去的。到底紀念版的Klipschorn與一般版有什麼不同?顏先生說基本設計完全一樣,就是箱體的高度有點差異,上面那截內縮一點,還有正面裝飾有些不同,最主要的內部零件則是一個一個特別挑選與配對的。至於二種版本聲音有多少差異?那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些用家都是為了紀念價值而去買紀念版。
老設計能夠符合新時代對速度感的要求嗎?為了替讀者解開這個疑惑,我特別用「起鼓」這張CD來試它。第一首第一聲出來,我就知道沒問題,Klipschorn的暫態反應在此顯得電光石火,而且穩穩的承受住強大的動態。接下來許多輕敲細打的聲音,Klipschorn也都鉅細靡遺的表現出來,空間的堂音也很清楚在空氣中飄盪。

唱貝多芬第九不會崩潰
臨走之前,我放了DG的卡拉揚指揮1962年版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來作總體的驗收。我可以這麼說,如果您要講細柔,那可不是Klipschorn的專長,它是結實的。如果您要求音場的規模感,Klipschorn肯定能夠滿足您。如果您要求的是大音量下聲音不崩潰,找Klipschorn就準沒錯。就氣勢而言,唱起貝多芬第九比起一般同體型的喇叭要強得太多了。
本來,除了我自己帶去的軟體外,看到主人滿櫃的音樂軟體,我還想用他的CD來唱唱看,可惜因為時間不夠而作罷。事實上主人的環繞聲道我也沒享受到,您知道天花板上吊著的是什麼投影機嗎?Barco 800 Graphics,上一代最好的機種,以前我自己用的也只是低一級的800 Data。

耳聽為憑 - 搭配的唯一指標
這次的聆聽經驗,告訴我除了300B之外,大功率晶體機也可以把Klipschorn推得這麼好。如果換成功率較小的晶體機呢?顏志沖說有人用Naim六十幾瓦的擴大機推它,也很好聽。還有什麼擴大機適合?也有人用Tanberg晶體擴大機搭配,據說也不錯。由此,我推想其實像Klipschorn這種以家庭聆樂為設計重點的號角喇叭,說不定與劇院導向的號角有很大的不同。只要聲音特質搭配得當,應該還有許多擴大機也能夠搭配Klipschorn。不過,我還是要提醒讀者們:「耳聽為憑,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限制」。

http://www.sbaudio.com.tw/v2/sob/3-4-5.htm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4-25 17:41: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上兩星期, 有幸在一位朋友的家細心試聽odeon 的書架喇叭. 我重帶埋自己部naim amp 去. 音色唔識形容. 我估佢比較中性. 自己用開harbeth. 與自己的harbeth 比, 感覺上odeon音場闊d. , 速度比較快, 幾有氣勢. 聽大棚野好好.  
值得留意係,若坐在非皇帝位, 這喇叭的聲音可以有好大的分別. 我坐在皇帝位側1.5位. 發現音質明顯差較尖及吵耳.師兄解析話因為號角單元比較有指向性,擴散不及其他形式的單元. 我估計這喇叭對擺位要求會高一點.
我可能聽慣了harbeth 的中頻.就這對喇叭而言,不太適合我.

評分

1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5-14 14: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Holelighter 於 2014-5-14 14:13 編輯

13種高貴的落地式揚聲器之──Klipsch Klipschorn

  Paul W. Klipsch是個猶太人,所以它設計的喇叭也必須有很高的效率。1934年開始,就一直在動腦筋研究最好的節約能源方式。結論是像目前的Klipschorn這種把喇叭所發出來的聲音通過折疊號角式的三角形箱子由兩旁出來的方式。如果把它安放在牆角緊緊密貼著牆壁,這像聲音經由下面及兩旁堅硬平滑的牆面所造成的鏡面假象反射,就可有八支同型喇叭所發出的效果,這豈不正是最有效率的一種方式。這也就是Klipschorn能產生32英尺的波長之故了。

  跟一般的折疊式號角構造所去無幾,只是對牆壁質料的要求較為嚴格而已。低音是完全獨立的一個空間,而中高音則處在上面另一個獨立空間,低音單元是15英吋、中音是K-400、號角式高音是K-77號角式,頻寬是25Hz~19KHz,其中32.7Hz處衰減10dB,分頻點是500Hz及5000Hz。

  Klipschorn所重播出來的音色是暖和的,可是並不淪於軟調,該有的稜角仍然會有很好的重播能力。低音域的延伸性也很好,並且十分的均衡。稍稍的會有渲染的效果,但是這並不是它的缺點反而會令人覺得很有親切感。重播出來的聲音非常的穩重不輕浮。對音源也不甚挑剔,有寬廣的動態範圍,所以幾乎所有的古典樂曲都可以勝任愉快。中高音是屬細緻型的,聽來不致於會有疲勞的感覺。如果牆面處理得宜,會令人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若是兩個牆角距離太遠,可以在兩支喇叭的中間放置一個較小型的Klipsch以補足中間的空洞感。尺寸是:50 1/2(高) × 31 1/4(寬) × 28 1/4(深)英吋,重量是180英磅。

  雖然落地式喇叭市場逐漸地會被小型的書架式打倒,但是喜歡它那種巨大而且自然的聲音仍然是大有人在。如果有足夠空間的話,落地式無疑要勝過書架式多多。

  這13種落地式喇叭有的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有的卻是現代的產品,但是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重播更完美的低音」。這些喇叭為了這個目標所設計的音箱型式真可說是琳朗滿目,但是用得最多的卻是折疊號角式的,一般說來這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種設計。除了這些當今的落地式喇叭在高音域的要求上是比以前嚴格多了,為了順應流行,新的落地式喇叭也在做適合高功率高阻尼係數的擴大機的部份修正了。13種雖然不能代表所有的落地式喇叭,但是卻也概括了所有的型式。這些喇叭有些是鑑聽專用的,有些是劇院用的,並不是全然適合家庭裡欣賞。(編者)

轉載音響技術第34期OCT. 1978 13種高貴的落地式揚聲器之──Klipsch Klipschorn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新用戶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聯絡我們|刊登廣告|Hiendy.com 影音俱樂部 一個屬於音響愛好者的家

GMT+8, 2025-10-5 05:37 , Processed in 0.0672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