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S
揚聲器,亦稱之為喇叭,自上世紀三十年代普及以來,一直未有重大改變,只是外觀和聲音上作一些小修小補。
不過一間來自傳統喇叭生產國家英國的年輕廠家,銳意從平凡中搞出不平凡,同時亦促使了我的升級喇叭計劃,所講的就是Wilson Benesch( 下稱 WB ) 。

我自從成為發燒友以來,所玩的都離不開英國喇叭,好像KEF 和Tannoy 等等;
對上一對喇叭就是一對中古Tannoy Stirling, 生產年份是1983年,我從二手市場買回來,保養仍然完好;
英國喇叭確是有一股獨特的韻味,所以多年來仍是個人的心頭好。
靜極思動,今年想作喇叭的升級計劃,在 Hiendy 與師兄們作深入討論,發覺WB 在各人的評價上極之正面,所以便挑起了我對這帶點神秘的品牌作出探究。

WB 自1989年創立至今,當年第一個研發項目資金是由英國政府所資助,成品並不是喇叭,而是一支碳纖維唱臂,雖然此研究與喇叭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係所採用的技術(名為 ACT),日後對生產喇叭有莫大的影響。

上文說過,WB 廠喜歡在固有生產喇叭技術中作一些與別不同的舉動,今次所講的 Vector 位處旗艦級Geometry 之內,核心技術當然用上不少。
之前提過ACT 技術,此技術主要是用來設計音箱,以碳纖維,合金,木材,高密度泡膠與玻璃纖維等結合而成,以各種材質的特性作諧振的互相抵消,而上述複合材質剛性極佳,使到箱體內無需再加額外支架去支撐,箱身呈流線型,使到箱內註波可以進一步降低。
WB 廠製造喇叭一向不惜工本,以 Vector 為例,全隻喇叭用上大量鋁合金造成,好像底座、前障板、單元框架,都是以 CNC 車床原塊車出來,連喇叭面網框也是鋁合金,真是氣派十足。
過住WB 都有使用外購單元,至今已經全部使用自家單元了;
Vector 採用一隻1吋Semisphere高音,一隻7吋Tactic II 全音域中音,以及一隻7吋 Tactic II 低音;單元磁鐵採用既輕巧而且能量大的釹磁鐵,中、低音單元振膜是聚丙烯纖維編織而成。
整對Vector的「食糊位」一定是在全音域單之內,喇叭的分音器或多或少會造成失真或耗損,所以WB 索性去除了中音單元的分音器,令Vector 的中音單元以全音域重播,另外加上一個高音及一個低音單元輔助,分頻點設於5kHz 及500Hz, 至於分頻點所落的兩刀,可真考功夫,假若設定得不準確,會造成高音與低音的不必要干擾和重疊,因為所有WB 喇叭都是採用自家單元,對於以上問題的掌握和設定都能夠輕易地解決。

從下圖可見是Devialet SAM 對 Vector 測試的結果,在未啟動SAM 之時,WB Vector 己經能夠輸出非常接近音源的訊息,在啟動SAM 後, WB Vector 誇張得幾近與音源訊息完全一樣,可見Vector在環原訊號能力上有極之高的表現。

廠房建議先以70小時播放令Vector進入正常「工作狀態」,再以數倍時間令單元得以「熟成」,所以我先將喇叭煲70小時後才正式試聽。

測試器材:
Amp: Rogue Audio Cronus Magnum II  – PC: Tellurium Q Black – Fuse: Powerhouse Alpha 8000
LP: Acoustic Solid Wood MPX, Ortofon TA-110 Tone Arm, Ortofon Cadenza Red MC, Rogue Audio Ares phono – PC: Vovox Textura   – IC: Neotech NEI 3001 III
CD: Arcam CD 37 –  PC: Tellurium Q Ultra Blue – IC: Neotech NEI 3001 III
Spk: Wilson Benesch Vector   – SC & Jumper: Tellurium Q Blue Diamond
Power Conditioner: Lightspeed H1
Rack: TAOC MSMKII
威馬小地盒, 銀地線

未正式測試前,許多人都說WB 喇叭難推,尤其有Isobaric一類,更加是功率殺手,幸好 Vector 未有Isobaric 低音配置,不過官網建議最低建議功率也要100W, 心底也不其然涼了一截。
自己用的 Rogue Audio Cronus Magnum II 每聲道也有 100 W, 不過我對原裝的 Tung Sol KT 120 膽音色上未感滿意,所以換了一套 Jadis 6550 作為功率管,正因如此,Magnum II 功率也細了10W,以90 W 來推動Vector, 先聽「齊秦精選」,
齊整、流暢,完全沒有水土不服,90瓦絕對夠推動,毫無「腳軟」的感覺,電子鼓發出的低頻一下一下都可以跟得貼,我留意到Vector 響中音及人聲有極佳之表現,不只是流暢,而且很順滑,人聲好有水份,好濃厚的英國味道,令人聽到不能停止,莫非是全音域單元之魔力?

再試三盲鼠45 轉box set, 我認為Vector 的特點可謂表露無遺,上文說過Vector 聲音不單止線性,而且非常準確,聽Jazz 很平順,平衡度高;
Vector 個子雖小,但能量感強,不是只說低音量感,而是高、中、低的能量也強,密度高,高音去得很盡,但到你耳仔承受臨界點時,高音又會有靚靚的收尾;
低音件頭略細,取而代之是快速,線條感強之低頻;Jazz 演繹上之複雜,過住自己系統上在樂器擺位有時候也略略含糊,現在在拿捏的準繩度更加高,立體感更加強,場面規模遠超了細小的箱體。

過住聽過一些喇叭聲音相當吸引,不過無論訊源質素如何,各類錄音,該喇叭就是只會出那一把「吸引」人的聲音;
以 Vector 的身價,只是以某一兩粒音去吸引人,似乎有欠說服力。
正好我有HeartBreak  SACD 及黑膠,可以作一個深入的比較。
以 Arcam CD 37 去播放SACD, 依然四平八穩,定位、樂器分離度不俗,鋼琴與小提琴顯得略為清秀,連貫性尚可。
黑膠我用Ortofon Cadenza Red 頭加上Rogue Audio Ares Phono Amp, 同一曲目,一開聲已經感受到近四倍價錢的分野,先説密度,先前播SACD 可比喻為2K 畫面,以Vector 再演譯我套黑膠可算是提升到4K , 正因為密度增加,立體感相對更加之強;
鋼琴的低頻之前只是輕輕帶過,現在你可以感受到更實浄,更肉緊之低頻,另外Ares Phono Amp 是膽Phono , 中音水份也大幅度提升;Vector 的特質是穩定,對前端敏感,只要你音源有一定水準,她絕不會讓你失望。

一直以來,喇叭都比人分門別類,一些是只適合古典音樂,一些只適合現代音樂;
之前以Vector 已經試過古典及Jazz, 等我再試試 Canton Pop, 蘇永康 – Love From The Last Century, 之前我也使用一對被喻為「古典優先」的喇叭,真樂器聲當然靚,但遇到一些重Bass或電子鼓聲的時候,你總係覺得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不知道是否因為Vector 相位極準,播 Pop 都有板有眼,節奏都跟得足,不會有些「就甩就甩」的感覺,我認為Vector 兩個7吋中低音配合得天衣無縫,低音有量之餘,速度也快,收放亦都自如。

寫結語前作少少聲音上的總結,Vector 高音是走細緻柔美路線,夥粒感不會太強,兩極伸延頗出眾;
中頻有強烈英式風味,全音域單元銜蓋了大部分中音音域,亦令到音樂訊息有一種全直通的感覺,沒有遮蔽,音樂源源不絕地放送,再加上一股英式甜味,聽眾十居其九也會被迷到,亦是一種簽名式的必殺技;
低頻於Vector的演譯是線條多於量感,是一些有肉地和有速度之低頻,使之在各類樂曲的適應上也能如魚得水。
小個子能營造極深而闊的音場;三頻極之平衡、流暢,是一對相當全面亦是「超乎你想像」之喇叭。

今次喇叭的升級,可算是無心插柳,本來從未留意WB, 直到Hiendy有幾位師兄的親身體驗,才令我對此公司作深入的探索,
之後到代理處試聽,以一套Nagra Classic 去推動 Vector 的聲音,教我至今難忘。
收筆之前一位老友來我家作客,他對 Vector 作上下打量,不消一會已經給迷上了⋯⋯ 並説:「以此造功,絕對不止十萬」。
製造喇叭的技術一向變化不多,Wilson Benesch 敢於在細節上求變,動用上大量高科技去研究,製作上亦不惜功本。
近年我發覺許多新研發的喇叭都有一個怪現象,就是聲音追求「高清」,個性亦越趨向音效型,使到自家一向令人神往的聲音漸漸被淡化,亦令以「高清」為主的喇叭,聲音個性越走越近。
Wilson Benesch Vector 不止以科技去令出來的聲音更加線性,更加有效率,亦很刻意地保留了英國喇叭的傳統神粹,聲音出來人性化,姑勿論你對「英國聲」是否鍾情,我都會誠意推介這對音色與音效並重之喇叭。

代理: 凌智
電話: 28689993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