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S

雖然原理相通,但對比於便擕式,一套完整的HiFi系統無疑所需要兼顧的範疇,以及要解決的問題是多得多。長期發燒於耳機世界但涉足於HiFi只有幾年時間的本人來說,是個很好的挑戰。他們最大分別來自於場地(相信不少HiFi友都會認同,有時候好場地比好HiFi系統更重要),而其次是電源。而最沒分別的大摡只有音源。

話說幾年前我套入門系統前後加埋都只是一萬幾,上一年下定決心想全面升級,又換喇叭(Triangle Genese Quartet)又換Amp(Luxman 505u)。音效當然是有所提升的,但仍未到感驚嘆的程度。上網爬文後考慮從電源入手。初時始終新手亦毫無概念,全部電器都插在普通排蘇上,開到有電過就算,之後決定二手幾百蚊買了某某牌的濾波排蘇誰知中伏,效果不升反跌,動態全無(後來得高人指點,濾波應用在數碼有關,如解碼或電視上)。見過鬼怕黑,加上自己對電認知不足,新屋裝修時又冇電箱拉獨立電,唯有放棄想法。

後來機緣巧合走到油麻地In’s Point睇模型,見到對面格仔鋪有格寫有平衡並聯隔離牛,又説可與量子電源處理器共用,不理解但覺得新奇,可是鑑於之前經歷,對完全不明白的字眼都打定輸數。後發現老闆Sam Poon原來就在入面,終歸想了解一下,就硬著頭皮入去。Sam哥性情中人,用上一大推專業字眼及個多鐘頭來詳細介紹及解釋,可我大概只明白三成……大置上知道的是透過量子電源處理器整理電流波型,之後以隔離牛將純淨的電源處理成獨立供電,互不干擾,並用上內置被動地盒裝置令背境更靜。

考慮良久後把心一橫試最後一次,考慮到有部分頂級排蘇拖板都要一萬幾千,六千幾手工貨就訂製一個。Sam哥之後問了很多問題,包括需要多少插頭,英式定美式,各插頭的用途,以及大約需要火數等等,說能自由安排。可笑的是兩星期後取貨,還想帶著尼龍繩綁住提走,怎知重得不行,最後只有抱著到樓下的士回家。

接了半小時的線,才戰戰兢兢地一試,由衷說確實驚喜甚大!整體提升很多,最明顯的是背景,異常的寧靜。程度可比擬電視中所說的"黑屏"。其連帶的是聲音層次更分明及線條有所改善,動態交代乾脆利落,低頻收得剛好。須知道以Luxman 505u的能力本未能完全發揮Quartet的實力,很容易會出現horn高音太出及低頻過多(始終4個超低音單元)的情況。用上此隔離牛後明顯系統的控制力大幅提升,感覺並非一個級數的分別。此外音場大了,定位(尤其是橫向)更細緻,Live曲有很好的表現提升。可以說不只是滿意,而是意外的收穫。

雖然直至現時為止,我還是未弄明白改善究竟是來自隔離牛透過對解碼DAC的提升,對Amp的提升還是其他,亦不知道是平衡並聯隔離牛,還是量子電源處理器的影響較大,因此今次決定一併寫評,而結論亦非常正面。強烈建議希望全面提升HiFi系統質素的玩家,以及部分已嘗試了多種方式試圖改善音質但仍未盡滿音的發燒友,考慮一下電源這不起眼但異常重要的一環。

後記

一直都以寫便擕為主,想寫寫新意思,適逢女兒學爬行,搞清潔時見此牛並忽發奇想贊文一篇,順便寫一寫入門的心路歷程。

小檔案

Peter Kwan
中學畢業開始接觸portable, 亦有五年玩HiFi經驗。多聽現代音樂,但亦非常雜食。喜歡公模耳機(可與朋友分享,亦可玩耳膠耳綿),但亦有玩CM

耳機:Westone UM1 -> Sony XBA4 -> Shure se425 -> PHA T20 -> Westone W4R -> Audio Technica IM04 -> 桂聆CX8 -> AKG K3003

DAP : Panasonic SL-SX400 (CD) -> Fiio X3 -> Fiio X5 -> Fostex hp-p1 (i-phone transport, software Neutron) -> Acoustic Research AR-M20

耳擴:Fiio E12 -> 小魚兒 -> LEAR FSM 02-V2 -> 藍鳥U6 plus -> My Audio X02 -> 藍鳥WS-9.8A -> Centrance Dacmini

  • 目錄